张婷姝

视角:大学国际化需要人人参与
2018-07-17 09:49

 

■张婷姝

国际化对当今大学发展的意义已然彰明较著,它亦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我国,已有95%的高校将国际化列入发展战略规划之中。更有不少大学深信,国际化助翼“双一流”,定能“玩”出高等教育的新高度。

然而,在战略规划与实施之间,似乎又有太多的路要走,不对称和不衔接的问题时常显现。事实上,绝大多数高校并未形成系统性的实施策略。即便是已经着手实施的各项策略,也多是看着热闹,实则浅显,成效有限。除了少数从事外事、人事和留学教育工作的人员,少量有志于国际学术交流的教师以及部分学生外,大学中的大多数人对国际化的响应较为迟钝。

那么,国际化事关大学中的部分人还是全体呢?美国大学综合国际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哈德西科认为,大学的国际化发展涉及多个维度,渗透到高等教育的各方面:教师发展、课程和教学设计、师生多样性、研究基金及奖学金、学术和学生支持服务、对外培训及教育、公民参与、风险管理、形象管理、财务管理……显然,国际化事关大学中的领导者、教师、学生、行政人员甚至后勤人员,需要学校全员参与方能达成国际化的战略目标。

当全球化以加速度逼近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时,“被国际化”将成为下一代人毫无选择的结局。无论愿意与否,他们身边到处可见国际友人,他们必须参与更为扁平而激烈的国际就业市场竞争,具备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即全球胜任力。30年前,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就发出了“为全球胜任力而教”的呼喊。2012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发布《国际教育、国际参与与全球成功》,公告天下:“全球胜任力不是奢侈品,不是仅仅针对精英阶层的,它是所有人必备的技能。”

教师是大学里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他们在学校国际化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教师的国际化程度决定了大学科研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交流范围,限制了社会服务的领域和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的国际化程度和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没有国际化的教师队伍,高品质的国际化课程也就无从谈起,全球胜任力人才的培养则会缺失根基和土壤,甚至都不可能有“好看”的大学排名。

为此,美国国际化与全球参与中心建议,大学应注重教师国际化意识的培养,让教师从根本上认可学校的国际化战略,意识到自身国际化水平对学校整体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他们参与国际化建设的热情。大学应当通过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委派教师赴海外学习交流、改革教师考核标准等策略,支持并确保教师有机会发展全球胜任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国际化经验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总之,大学综合国际化发展表明,大学人人需要参与国际化建设,而社会和学校对师生全球胜任力的要求又决定了大学国际化的发展重心在于学生和教师。学校其他人员要为确保师生的国际化发展服务。除了加强战略宣传、提供各种现实的资源和条件外,在课程考核、教师考评和晋升中加强国际化的标准和要求,使国际化变为师生发展的刚需,或许是不错的选择。(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8-07-17 第7版 视角)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