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鹏

科学传播是一门艺术
2018-02-23 09:33

 

■王大鹏

谈及科学与艺术关系,我们经常会引用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话:“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也曾在《科学与艺术》中形象地比喻说:“它们是自然这块奖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以感情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的秩序;另一面,则以思想的形式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的秩序。”

而李政道则将科学和艺术比喻为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学传播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由从业者将科学以各种手段和途径转化成公众易于理解的内容,从而实现传播,激发人们对科学的意识和欣赏,形成对科学客观理性的态度。而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把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只有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产品和内容才能捕获公众的注意力,发挥其应有的效果。甚至我们可以说科学传播本身也是一门艺术。

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从学术同行传播的角度来说,很多著名学术期刊的封面文章都会有艺术性的封面,这些封面也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结果,通过这种视觉表达形式有力地提升了科研成果的辨识度。而另一方面,面向普通公众的科学传播更加需要寓教于乐,甚至有人提出了一个infortainment的词语(由information与entertainment融合而来),其意义无外乎强调信息的传播要嫁接到艺术的手段上来,这样才能触动公众的神经,引起他们的共鸣。

谈到把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开展科学传播的话题,实际上很多人在开展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并且获得了公众的高度认可与赞赏。被誉为“中国科普漫画第一人”的缪印堂先生的科学漫画就是以漫画这种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反对封建迷信、伪科学。既生动幽默,又含义深刻、发人深省。

再比如,因钱学森逝世而萌生了“为中国的科学家画像”念头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画师杜爱军,自2010年开始创作科学家肖像油画系列,现已创作作品81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机关工会分别于2014年9月和2016年12月先后为其举办过两次科学家风采肖像画展。

此外,职业太空美术画家喻京川的航空、航天及太空系列太空美术作品也把深邃的宇宙和人们的创造性想象力结合起来,集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身。此外,还有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展现独特的化学之美的梁琰老师,用科学漫画的形式展现时下科学热点的Sheldon,用镜头捕捉广袤宇宙精彩一瞬星空摄影社的叶梓颐和果壳网主笔Steed等等。

当然,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形式也应该十分多样化,特别是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姚丽芬等人以科普美术为例指出,在新媒体时代里,科普美术已逐渐迈出科普的工具化束囿,呈现出“科学+艺术”面向的更为开阔的跨界特征。越是如此,我们越加呼吁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举例来说,美国科学院有科学与艺术交融项目,其旨在向各类影视作品推荐科学家,协助创作剧本,增加艺术作品的科学性等等,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生活大爆炸》《寻骨识踪》《灵书妙探》《火星救援》《星际穿越》等等,这些都是科学与某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也是把科学融入到大众文化中的有益尝试。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需要科学家与艺术家的沟通交流,合作互惠,也需要我们营造友善的科学传播环境,让科学更多地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一部分,也让艺术更多地把科学纳入到其创作范围之内,从而实现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并最终“在顶峰汇集”。科学传播是一种跨界的活动,科学家从科学研究转换到传播领域中来,而艺术从业者也可以把科学融入到创作之中,这既有利于科学传播实践的发展,也必定有利于科学传播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作者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

《中国科学报》 (2018-02-23 第3版 科普)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