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剑

未来的大学是个什么样
2018-02-13 09:38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郭英剑

奥尔提斯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生学院院长,任职达7年之久,也是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著名教授。2017年1月27日,MIT校监巴恩哈特在给全校的邮件中宣布说,奥尔提斯将不再担任研究生学院院长,她将利用去职后的一年休假时间,去创建一所新型的寄宿制研究型大学。

那么,奥尔提斯为什么要去创办一所新型大学呢?在奥尔提斯看来,当今的大学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实与未来的需要。她说,自己在MIT已经工作了17年,这期间,因为管理和教学工作的缘故,她总在不断地思考大学的课程问题与未来的研究型大学究竟该是个什么样。经过深入思考,她意识到,现有的大学体制都缘起于上百年前,有众多的掣肘之处。即便是在MIT这样的世界顶尖高校,拥有众多创新性的专业与实验,但依旧囿于其各种体制,也有难以适应现实社会发展之处。那么,是否可以考虑有更多新的创新模式去加以探讨呢?与此同时,奥尔提斯也充分利用自己到世界各地高校访问的机会,认真吸取经验,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从而谋划自己未来心目中的高校。在她看来,现在到了我们该思考未来,并向前推进与改变大学的时候了。

当然,创办一所大学自然离不开人力、财力和物力,而财力是创办大学的首要问题。虽然消息刚出来时筹措资金工作尚未启动,但奥尔提斯透露说,自己有不少的支持者,也成立了一个团队专注于资金问题,这一问题会在未来几年得以解决。其次是师资队伍问题。奥尔提斯说,自从她提出这个设想以来,已经有上百位博士生和博士后要求应聘。在她看来,在很多名校未必有这么多的职位。她相信,会有很多教授对这样一个新的创新模式感兴趣,也会愿意加入到这样的跨学科的队伍中来。从未来学校规模上说,奥尔提斯希望能够招收到1万名学生,教师人数在1000人。这样的规模大体上与MIT相接近。当然,奥尔提斯称,自己的长远规划是希望能够在其他城市也发展一些校区。

在对记者的访谈中,奥尔提斯并未透露过多的细节。但她对自己所要创办的大学充满了信心。奥尔提斯告诉记者,她的基本理念是想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从头做起,依据今天人们的所需以及今天的科学技术,我们该怎样去创办一所大学?

未来的新型大学该是什么样

当下,世界上的大学不算少。仅就奥尔提斯想要建立新型大学的波士顿地区来说,从1636年哈佛大学建立以来,在382年的时间内,在这个人口到2017年时还不足69万的地区,就有了110多所大学。最近创办的学校是1997年建校的欧林工程学院。奥尔提斯明确表示,自己所要建立的是一所新型的“未来大学”。那么,这所大学会是什么样呢?

首先,这是一个新概念大学。在很多主流媒体和普通读者的心中,奥尔提斯所提出的新型大学的概念的确不同于以往,甚至是极端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奥尔提斯说,自己未来所要创办的大学是非营利性的,具有无专业、无教学、无教室等特点。为了打破院系与专业之间的界限,也不打算设立系部。单就专业来说,不求大而全,将专注于理工类,但非常强调其跨学科性。

其次,这所大学在很多方面与现在的大学有所不同。第一,她不打算设立终身教职岗位,但会考虑各种不同的师资模式。实际上,现在的一些大学,如前文中提到的欧林工程学院,都已经不再设立终身教职。第二,在奥尔提斯的设想中,这所未来的大学是没有固定教室的,但办学还是需要校园。奥尔提斯设想中的未来校园应该是一个巨大的项目建设空间,这很像一个巨大的中心实验室。而这个巨大的实验室不是为个人建立的,没有过去人们通常所说的个人实验室,而是一个巨大的联合实验室。这就为跨学科、跨系部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大学之“第一站”:雏形已现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奥尔提斯的大学网站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看到,经过一年多的运作,虽然最终的办公场所尚未确定,但该校最终驻足在距离波士顿不到一个小时车程的劳伦斯市。奥尔提斯看中了这座城市移民人数众多而带来的多样化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与特色。这正是她所希望立校的地方。同时,人们也看到了这所大学更多的与众不同之处。

首先,名称不同。这所以“用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前沿性学习与研究,以铺就通向未来的机遇之路”为宗旨的大学校名与众不同。她不叫大学,而叫“第一站”。网站的域名后缀也没有用通常大学所使用的edu,而使用了org。

其次,性质不同。实际上,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有不少新型高校出现,特别是像慕课类大学如Udacity、Coursera等网络大学已经在当下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在奥尔提斯看来,这些大学都是营利性的商业公司,而她要建立的则是一所非营利性的大学,未来高校的盈余将全部用于服务社会。而且,在最近的3~4年之内,它也先不打算申请大学认证。而是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课程设置与实际的财政模式建设之中,四年之后再去申请认证。

再次,实质不同。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这所大学将是学生基于科研项目的学习,当然,这种项目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甚至还可以是刚刚开始的自我设计的项目。所有知识的获得都将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得以完成。在奥尔提斯看来,以项目做支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兴趣与激情,由此可以将知识与自己有兴趣作的研究结合起来。第二,这所大学没有课堂教学,将知识的获得放眼于公开的网络。奥尔提斯援引MIT前校长韦斯特在十几年前的预言,未来将出现“元课程”,人们将从中获益。

所谓“元课程”,按照标准的定义,是指一种来自经验证据的思想与任务的集合体,它可以补充传统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是标准的课程模式。换句话说,“元课程”就是大家已经公认的可以如何进行教学的总的课程模式。

在奥尔提斯看来,这一“元课程”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人们应该抓住时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我们知道,传统的课程教学总是被定义为50分钟的课堂教学或者是一个半小时的教授讲课时间。但现在,网上教学早已经模块化了,而且这种模块化也已经系统化。看看慕课人们就会发现,每到5分钟或者10分钟就是一组,会出现很灵活的知识学习与复习的内容,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学习机制。在奥尔提斯看来,我们一定要探讨如何创造一种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虚拟的学习机制的方法,从而使之用于我们的现实交流的学习系统。

2018年暑期,“第一站”开始运作

据报道,奥尔提斯和她的团队还在努力寻找最佳的校园实验室所在地。但大学的相关运作已经开始。最近,“第一站”宣布,一个将在2018年暑期开始实施的奖学金项目已经开始接受申请了。虽然尚未透露具体要招收多少人,但此项目的奖学金将会资助一些本科生在此学习期间的生活费和住宿费等,这一点已经确定无疑。

这一项目被描述为是将实习、STEM训练与激情项目融为一体的一次尝试。在“第一站”看来,这个计划中推广实施的项目符合未来学校所努力的发展方向——重在理工方向,强调跨学科研究,追求多元背景的学生能够接受公平的教育机会。

应该说,“第一站”大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她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的《教育:再思考》一文中的名言来为自己摇旗呐喊:“世界在变,教育亦然。国际社会都在经历重大变革,新的教育形式自然呼之欲出,需要培养的是社会和经济所需之人的竞争力,不为今日,也为明天。”

奥尔提斯曾经表示,希望自己所创立的大学未来能够成为像MIT那样的世界名校。值得庆贺的是,她已经开始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但前面的路还很长,未来这所大学究竟能够发展到哪一种地步,我们尚需拭目以待。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8-02-13 第7版 视角)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