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森

培养质疑精神不能走向歧途
2018-02-05 09:25

 

■沙森

近日,四川南充顺庆区中小学2017—2018学年度(上)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五年级数学试卷上出现了这样一道题:“请你帮小林回答奶奶:一艘船上有26只绵羊和10只山羊,船上船长几岁?”

学生们对这道题的回答五花八门,比题目本身更加“无厘头”。

面对热议,四川南充市顺庆区教育部门发布了该题的“知识考点说明”,表示题目考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质疑意识、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至于该题的设计缘由,说明称:“有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普通缺乏对数学问题的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介于此,在本期的小学期末试题中设计为一个知识考点(此类题在全国多地小学生期末考试中出现过),力求引领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打破思维定式,培养良好的质疑精神。”

说明还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有一条就是“批判质疑”。该教育部门认为本题是很好的开放性问题,给孩子们不设限的发挥,答案不唯一且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每一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对现实的认知和思考给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该教育部门这样的说明看似是一个非常冠冕堂皇的理由,在中小学教学阶段,学生的质疑意识、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确实应当得到重视和培养。但依据合理并不代表做法得当,尤其是当出题者没有理解该依据的真正意图时,这种表面上的靠近很可能走向初衷的反面。

科学的确需要质疑精神和批判意识,但前提是,我们在解决一个真问题而不是伪问题。问题本身即是科学的一部分,需要由严密的科学思维发现和提出。如果问题就不符合逻辑,对它的质疑根本无从谈起。

科学发展至今,形成了一套自身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规范。所有科学研究者与前人的关系都遵循继承—质疑—发展的规律。就好像在人类知识的大厦建设过程中,所有后来者都是在前人所垒砖块的基础上做出其他的造型。只有在大厦建设范围内的砖块才能成为后来者的基础和改造对象。

所以说,“问题”本身是否是这样的砖块是质疑精神的逻辑前提,否则,质疑精神会陷入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当中,对人类的进步没有任何理性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科学报》 (2018-02-05 第7版 观点)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