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如楠 李晨阳

国家野外站:如何发挥应有作用
2019-10-19 10:36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日前,科技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调研和推荐布局建议的通知》,将组织开展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调研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国家野外站”)的推荐布局工作。

值此之机,《中国科学报》寻访多个中科院建立的国家野外站,展示它们正在面临的挑战,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国家野外站建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梧桐栽得远,凤凰不愿来?

1955年以来,中科院共建立了212个野外站,其中国家级站47个,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农业、海洋、地球物理等研究领域。不少野外站都建立在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

在这样的地方,人才问题总是表现得尤为突出。

中科院新疆天山冰川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天山冰川站”)站长李忠勤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我们这里条件艰苦,工作量大,观测技术人员很难干得长久。”而人员流动性大、队伍难以稳定,给野外站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天山冰川站地处我国天山中段北麓,新疆省境内,以冰川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从冰川过程和机理、冰川与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两个方面开展研究。

同时,天山冰川站隶属于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人才制度依托于研究院,“院里统一招聘,最低学历要求是博士,进来之后,从事野外考察、冰川数据观测等工作,有些大材小用,时间一长他们确实不愿意干。”李忠勤说。

在他看来,观测雪深、冻土、冰川物质平衡等数据,专业性非常强,首先需要长期稳定的科研技术人员,本科学历的人,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就能胜任,关键是需要长期稳定。可目前针对长期从事技术观测人员的晋升渠道、福利待遇等保障措施并不完善,没多少人愿意一直干下去。因此,一方面要完善现有技术人员体制。另一方,更重要的是建立合同制观测人员体制,招聘长期合同制工人,保证观测工作长期、连续进行。

中科院黑龙江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海伦站”)来说,类似问题同样存在。常务副站长李禄军说:“观测人员常年出野外,非常辛苦,可到了年底考核时,工作却难以量化。我们做科研的人,有论文、项目等考核指标,可观测人员呢?总不能说观测了多少数据,在野外待了多少天吧?工作成果不容易显现,在一定程度上难免会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李禄军表示,作为野外站的管理者,他也在思考解决办法。未来,他们会改善工作方式,多关注观测技术人员的个人发展,在观测工作之外,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提升个人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一线观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他也希望通过一定的考核、激励等机制,增加观测人员绩效等收入,提升工作积极性。

观测遇瓶颈,方法应完善

海伦站以黑土和大豆为主要研究对象,有许多农业生态长期定位实验,在黑土区农业生态的生态要素观测、研究和示范推广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明显,根据海伦站观测数据,地温逐年升高,最大冻土深度已从2005年的175厘米降至2018年的118厘米。李禄军介绍,基于传统的长期定位实验已经无法完全满足解决诸如气候变化等带来的新问题,希望通过完善和建设系列新的科研装置和平台,为解决新的问题提供支撑。

中科院西双版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版纳站”)立足我国热带森林植被面积最大、类型最多样、保存最完整、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长期观测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与功能;研究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及其对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并且关注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

站长林露湘介绍,经过长期观测工作发现,二十多年前设置的一些水文观测方法存在缺陷。版纳地区旱雨季分明,土壤水分含量是制约许多热带起源树种由沟谷向山脊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山地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变化极为复杂,而目前版纳站在整个观测区域内仅有九套土壤多层含水量观测系统和四个地下水位观测井,并不足以对土壤水分含量随地形和植被的变化过程进行准确描述。

当前,版纳站正在组织专家对水文、土壤、大气、生物四大观测项目中存在缺陷之处,进行深入讨论,旨在修订或重新制定出长期有效的观测方法。

平台搭得好,问题才有解

中科院新疆阿克苏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阿克苏站”)位于塔里木盆地最大的绿洲,也是塔里木河三源汇合的区域,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是关系到这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健康的关键。

由于环境极端干旱,塔里木盆地长期使用膜下滴灌的方式进行灌溉。覆膜虽然减少了蒸发量,但会残留在土壤、地表水中,影响水土健康。同时,覆膜滴灌也引起了当地的植被格局变化。为解决这些区域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科技支撑,是阿克苏站的重要任务和责任。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阿克苏站站长孙福宝介绍,“依托新疆生地所,阿克苏站在塔河水资源管理研究方面有着扎实的基础。多个团队都在这里进行过考察研究,但这些研究仍然比较分散,不成系统。”

目前,阿克苏站正致力于把观测点整合起来,集中力量将塔河流域干流、支流的水文、生态、资源、学科布点等等梳理清楚,对流域全方位的生态环境有更系统的认识。与此同时,阿克苏站正逐步加强与地方大学、水文林草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使阿克苏站成为面向本所、面向本区域、面向社会的资源平台。

对于版纳站来说,平台搭建同样重要。“我们正在转变服务模式,化被动为主动,搭建合作平台。不仅提供基础数据,还利用台站仪器和样地等实体资源,与其他部门或单位合作,做到资源互补、优势联合,更好地发挥野外站应有的作用。”林露湘说。

尽管实际工作中面对种种问题,但中国的各大野外站正在努力完善平台建设,创新人才举措,并通过开放交流、资源共享等措施,扩大自己的影响,实现更大的价值。

迎着国家野外站调研和推荐布局工作的新风,期待这些“梧桐树”长得更加繁茂。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