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静

芦军:影像中国门
2018-05-25 09:57

 

 

20年间,芦军形容自己“满眼都是门”。为了寻找和拍摄门,他先后走过了近70个市及区县,拍摄了3000余幅照片,并为每张照片作了详细的注解。

■本报记者 张文静

门,是人们生活中最日常的事物。每家每户都有门,但门又各有不同。有钟鸣鼎食的豪门,也有清苦困顿的寒门。各式的门展现着各地不同的风俗,也常常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期望。

摄影人芦军就深深痴迷于这一扇扇中国门中。20年来,他走遍全国各地,把各式各样的门用影像语言展现出来。透过这些照片,人们不仅能看到中国门的多样性,更能窥见门背后的世间百态、芸芸众生。

与门一见钟情

芦军与门结缘,还要从20年前开始说起。

1998年春天,芦军赴成都出差,其间去了一趟上里古镇。这一去让芦军觉得不得了。古镇上,古朴的建筑高低错落,风格各异,石板铺街,木屋为舍。以“井”字布局的街市,取“井中有水”、防止火患之意。游走其中,宛如身处一幅古老的画卷之中。古朴的小镇、沧桑的市井、斑驳的光影、小桥流水人家……对于喜欢摄影的芦军来说,上里古镇满足了他所有的想象,他心里的兴奋感无以言表。

那时,芦军接触摄影已有近10年了。1990年,芦军开始从事对外宣传工作,摄影成了工作需要,他先后在各大报刊发表了大批科研新闻照片。也正是从那时起,摄影成了芦军一生离不开的爱好,即使后来转而从事管理工作,他也从未放下过相机。

及至到达上里古镇的时候,芦军已经开始对摄影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对于一个自由摄影人来说,拍摄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应该对摄影及其过程进行思考了。对当时那个阶段的我来说,摄影本身已经不重要了,或者说,此时的你已经具备了摄影的一些基本条件,包括物质的、技术的条件,那么还要去拍摄什么,就是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了。”芦军说。而这次古镇之行,无疑为他的摄影之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咔嚓!咔嚓!”芦军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唯有拿起手中的相机拼命地捕捉眼前的一切。在上里古镇的那一天,芦军用尽了10个柯达胶卷,这让他至今回忆起来都有点不敢相信,“简直是奢侈无比”。

从上里古镇回来后,芦军紧接着参加了一次影展,他拍摄的题为《古朴》的一组古镇片入选并获了奖,其中关于“门”的影像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也正是从那时起,芦军开始了“中国门”系列的专题摄影,这一拍就是20年。

“一门一世界”

20年间,芦军形容自己“满眼都是门”。为了寻找和拍摄门,他先后走过了近70个市及区县,拍摄了3000余幅照片,并为每张照片作了详细的注解。

拍摄的过程,让芦军领略到中国门文化的丰富多彩,意喻深厚。“以长江为界,冷暖不同。江南的门,大气中精美有加,其门饰精雕细琢,狮虎为环,透着富足与几分柔美。以黄河为界,贫富为分。北方的门,雄厚中霸气外露,其门饰多以关公大刀为符,拒妖魔鬼怪于千里之外。就拿山西的门来说,贫穷富贵,见门便知。”芦军感叹道。

多年的拍摄,也让芦军开始思索门的文化含义。“自人类之始,门即以其‘入必由之,出必由之’的属性而存在。”在芦军看来,对于中国人来说,门更是最神秘的精神和物质的存在。“从古至今,门承载着人类的悲欢离合、历史的沧桑风雨,由此演绎出了一幕幕耐人寻味的人间传奇,散发出绚丽夺目的文化。”

《诗经·陈风》描述门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论语·雍也》对门的描述则更为通俗,“谁能出不由户”。“这是我们的先祖最早的关于门的表述,很简单,却包含着极其丰富而厚重的人文内涵。”芦军说。

何为门?在芦军看来,“门者,双扇为门,单扇为户,上横为额,左右为颊。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居以门为安,是人类最朴素的生存道理。有门之始,便有了上至帝王九九八十一门钉之豪,下至黎民百姓三三见九的安乐之盼;有门之始,便有了午门下马的尊严;有门之始,便有了龙门鱼跃、求学求仕的道理;有门之始,便有了遁入佛门以求清净的虔诚;有门之始,便有了朱门红墙、光耀门楣、门庭若市、芝麻开门、旁门左道、扫地出门、满门抄斩、开门大吉的古今故事……”

在芦军看来,门寄予了人类丰富的想象与期盼,门也是古今风俗的窗口,历史兴衰的镜子。“一门一人生,一门一世界。”

门在消失,也在发展

就这样,带着对门的钟情与思索,芦军一直行走在寻找和拍摄门的路上。在这期间,他的“中国门”系列摄影也不断得到业界的赞赏和支持。

2016年,他的“中国门”系列摄影作品入选了雪花古建筑摄影大赛,并获得甘青藏赛区一等奖。在芦军看来,这很难得。“能够入选并获奖,我觉得可能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不忘初衷,持之以恒。‘中国门’这个专题从立项到形成影像,我用了近20年的时间,终于集成了一个系列。二是文化美与形式美的统一。门,在中国人的内心是‘出入必由之’的存在,是‘物质的和人文的’表达,因此,东西南北中对门的表现各不相同,大家通过影像可以看到人文美与形式美的统一。”芦军说。此后,“中国门”系列摄影作品又相继入展了“首届丝绸之路影像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20多年前开始对摄影感兴趣,是缘于工作的关系,而如今,真正让芦军对摄影“拿得起,放不下”的是因为它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使自己感到快乐。

“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是人文的关怀。摄影人的视觉是其修养和学识的集中体现,关乎对自然的、道德的、人文的、人品的敬畏。”在芦军看来,摄影是很辛苦的脑力活动,“虽然很辛苦,但仍愿把美好献给你”,是他摄影的初心,而“我摄影,我快乐”则是摄影的魅力所在。

对中国门的拍摄实践了芦军的摄影理念。自从20年前与门结缘,芦军的视线就再也离不开这个主题了。他说,拍摄门这件事,自己会一直做下去。

“一是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古老的门文化遗存与我们渐行渐远了,昨天拍过的,今天或许就不存在了;二是由于时代不同了,门文化也呈现出了更多别样的风格,也许这就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吧!”芦军告诉记者,关于门的主题,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计划用10年的时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这个主题的摄影作品编辑成册,保留下来,供人参考。“我努力,也期待有此想法的同道一起努力!”

(芦军,中科院摄影协会会员,就职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报》 (2018-05-25 第5版 文化)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