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显峰

“先进水平”经得起几问
2007-01-23 16:06
来源:科技日报
 
教育部负责人最近说,近10年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无论是在办学规模还是在教学质量上都有了更快的发展。他用两组数据推演出“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属于比较先进的水平”。一个是,1998年中国高校招生规模仅为108万人,2006年达到了540万人;一个是,2006年,中国高校在校学生、科研经费分别是1998年的4倍和6倍。(据中新社1月19日报道)
 
这番言论一见诸媒体,便引起舆论一片质疑。我相信,很多人是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再去回味这番言论的,他们的质疑也许来源于一种“失落”———细品之下,并没有感到这位负责人说的什么“先进水平”,相反,倒勾起那些在心中淤积很久的诟病来。
 
尽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相较于中国这么大的人口基数,其实也不值得一说。可以看看,我们现在每年六月份仍然有千千万万学子在挤高考这根独木桥。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高等教育资源还远远不够,我们高等人才的选拔、培养机制还显僵化。在这种状况下,我们何必急于掰着指头算成绩呢。
 
老百姓不管那些劳什子数字,他关心的是自己的子女有没有大学可上,上完了有没有工作,工作了能不能养家糊口;而社会看实效,用人单位关心的是你培养的人是不是真正的人才,能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再看看现在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就业的艰难,再比比很多企业万元月薪招不到高级技工,我们的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空谈“先进”实在是个绝妙的注解。
 
与大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不断增多、学费不断攀高相比,大学里的大师却越来越少,像样的创新成果也越来越少。有人统计过,2000年到2002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六所全国最强的学校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总共发表了27篇论文,仅及哈佛大学的6%%,剑桥大学的15%,东京大学的20%,按人头折算,一所哈佛大学的科学产出大约相当于200所中国一流大学。试问,我们高等教育“国际比较先进水平”的底气从何而来?
 
而最大的问题是,现如今大学里的“气候”在变,学术浮躁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弊病,抄袭剽窃、买卖版面、项目垄断、虚假鉴定、近亲繁殖等等,不一而足。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潜心科研、教学的人有多少生存空间?重大的创新成果怎么可能喷涌而出?年轻的学子怎么可能安心成才?如此,我们的“先进水平”又从何说起?
 
不可否认,我们的高等教育这些年来取得了不可抹杀的成就,但正视问题才能进步。但愿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在“自我欣赏”的同时,能抽空研究研究这些问题,也好对自己的话有个交代———哪怕是遥远的未来。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