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a08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ara0807

博文

知识创造财富,“机器人第一股”背后的院士是怎样炼成的?

已有 1691 次阅读 2019-11-27 15:10 |个人分类:德先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知识创造财富,“机器人第一股”背后的院士是怎样炼成的?


新书预售,点击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购买


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上世纪70年代,我国机器人刚刚起步,如今,中国自主品牌机器人依靠技术创新,已迈向国际市场。


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闭幕式,24个移动机器人与轮滑演员默契配合,让“北京8分钟”惊艳世界。很多人不知道,这些机器人都来自沈阳新松公司。这8分钟,对于他们的科研人员来说,是屏住呼吸的8分钟。


1.jpg


一位老人静静守在家中的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见证了新松的一路突破,长大成人。


这位老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76岁的王天然,中国最早研究机器人的专家之一。改革开放之初,王天然和那一代科学家们,从零开始,孕育了中国第一家机器人产业化企业——新松。而那场惊艳全球的“八分钟”表演,是新松献给自己的十八岁成人礼,更是新松献给王天然和与他同期的老一辈科学家们的致敬礼。


2.jpg

王天然

1943年3月,王天然出生于黑龙江海伦县的一个普通家庭。高中毕业时,王天然因为曾经看到过的一份自动化宣传手册而放弃数学、物理等热门理科专业,选择报考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计算机专业。


创办于1956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计算机专业,是国内最早的计算机专业之一。那个年代,自动化对于普通人来说十分神秘,王天然自己也没有料想到,正是这一次抉择,自己一生会全部奉献在自动化行业。


1970年1月,经历了一年多的下放劳动,王天然被分配到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此后再也没有离开过。


早在1954年,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这台机器人能依据不同程序尝试不同的工作,具有通用性。


也就是王天然刚刚加入沈自所的那个时期,中国的机器人研究才刚刚起步。时任沈自所助理研究员的蒋新松敏锐地察觉到,未来机器人的应用将大有可为。


1973年他与另两位同事正式向中国科学院提出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建议。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国家对他们研究的支持有限。顶着巨大压力,王天然在沈自所开始参与机器人学和智能控制的研究。1974年之后参加“G179”项目,G179工程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7年,蒋新松参加中科院自然科学发展规划会,他主笔起草自动化学科发展规划,发展机器人成为题中应有之意,中国的机器人系统研究开始迈入正轨。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门初开,技术追赶变得迫切。1982年,在蒋新松的建议下,王天然到工程技术及计算机领域位于世界前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学习研究。他的任务只有一个:跟踪世界机器人前沿动态,为中国机器人发展寻找方向。 


那时,工业自动化在国际上已是潮流,西方发达国家也已进入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我国研制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时候,已经落后了美、日等发达国家近20年,更别说各个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技术封锁了。


尽管改革开放后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但是“作坊式”的中国工厂对于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这些新技术还并不了解。


王天然在美国求学的经历使他认识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将是未来国家工业发展和科技实力竞争的重要环节。


1985年,在沈自所所长的蒋新松的召唤下,王天然回到沈自所,之后出任研究所副所长,致力于机器人技术、大型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在王天然回国那年,工业机器人被列入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计划研究重点,目标聚焦在工业机器人基础技术、基础器件开发、搬运、喷涂和焊接机器人的开发研究等五个方面。


80年代中期,不同类型机器人研发单位已有200多家。不过之后,一个共同的问题是——“需求”。


一切科研工作以国家需求为先。当时的中国,工业机器人被是国家最需要的。王天然下定决心,带领团队开始研制工业机器人。 


然而项目研制之初并非一帆风顺,甚至有人提出了质疑“中国的人都用不了还搞机器人?”王天然很无奈,只能一次次地向质疑者解惑,直到现在,“机器人取代工人”的观点仍然存在。在王天然看来,“机器人取代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机器人制造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取代人,而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被取代掉的工作并没有增加的多,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蒸汽机的确取代了部分人的工作,但同时也衍生出许多新的行业职位。


3.jpg


1985年12月,蒋新松任总设计师的中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样机首航成功。那时候,已经作为“863”首席科学家的蒋新松到外面谈合作,推销沈自所机器人。对方直接回答:“我们对国产设备不考虑”。


当时,中国机器人在全世界毫无认知度,毫无影响力。当时没有人想到,这对师生,这些科研人员,会改写世界机器人产业版图。


1992年,沈阳金杯客车制造公司与美国一家企业合作生产面包车,并引进全套的美国汽车生产线。可当生产线正要组装完成的时候,美国企业却单方面撕毁协议,导致生产线一个重要的部分——AGV迟迟无法就位。


AGV能够沿事先设定的路径行驶,自动将体积较大、质量较重的发动机、油箱等汽车部件搬运到合适的位置上,如果没有AGV,就意味着整条新,建的生产线都陷入瘫痪。


无奈之下,金杯公司找到了王天然。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王天然和团队决定迎难而上,他们参照曾经研制过的移动机器人,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中国人独立自主研制的AGV就宣告诞生了。


但是如何将它从实验室搬到生产车间,才是这个项目的难点……王天然和他的团队几乎天天得往车间跑,修修补补,半年后机器终于完美了。


如今AGV依然是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王牌产品之一,而且还销往亚洲、欧洲、美洲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一举改写了中国机器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历史。

1994年9月,蒋新松卸任,王天然成为新一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这次,他打算做工业机器人产品。 


同年,研究所里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一座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利用从日本安川购买的10台成熟机器人本体,配上自主研发的控制器生产工业机器人。


做出这个决定,王天然冒着很大的风险。如果最终产品卖不出去,自动化所就麻烦了。在将近1年的时间里,王天然亲自到企业推销产品。不过到1995年年中的时候,机器人卖了出去,之前的投资全部收回了。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由此走上了规模化生产机器人的关键一步。


然而设备需求方还是有担忧,他们需要不仅是技术,而是技术实现的保障。坏了之后,零配件谁来供应?日常的调试维护谁来做?


1999年,国家提出“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第二年,沈自所20多名科技人员集体“下海”,迈出了中国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第一步。


2000年4月,经过蒋新松和王天然这代科学家的开拓和孕育,中国第一家机器人产业化公司终于诞生了。科学家们给这家公司取名——新松,以纪念已经去世三年的“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


4.jpg


企业成立之初,没有产品、没有客户,仅有的就是“产业报国”的满腔热情和20几个聪明脑袋。为了开拓市场,这些昨天还只需要和机器打交道的专家们,转身就要到客户面前去推销产品,知识分子搞技术推广,未免有些不适应。


初出茅庐的“菜鸟”,只能啃别人不爱啃的骨头。国内第一条汽车自动化生产线合同采购的是国外机械手,合作进行到一半,外方撒手撂了挑子。新松接过没人愿接手的烂摊子,技术人员齐上阵逐一攻关,成功拿下,在业内一炮打响,后续订单接踵而至。


在这不到20年的时间里,新松改写了中国机器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历史。为了激发科研团队持续的创新热情,企业保证每年科研投入占净利润10%以上,同时还制定了各种奖励机制。像参加北京八分钟的机器人团队,就获得了新松100万元的奖励。


2018年2月25日,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的闭幕式上,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24台移动机器人与24个舞蹈演员共同上演了精彩绝伦的“北京8分钟”,这场融合科技与文化的表演震撼了全世界。 


经历了四十余年的发展,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这其中,几乎都有王天然的贡献。


2009年5月,新松机器人获得了创业板发审委批准,被称为“机器人第一股”。时任董事长王天然持有公司225万股,按照机器人在创业板39.8元的发行价计算,二人身家接近亿元,一跃从院士变成了亿万富豪。


有别于一般的民营企业造富,王天然可谓是知识创造财富的典型,因此他的财富故事也更加引人注目。


参考资料: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51208/160923963327.shtml

https://finance.qq.com/a/20100504/004069_1.htm

http://www.sohu.com/a/315055489_120045263

http://www.sia.cn/cxwh/cxwk/201910/t20191031_5416042.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51291-1207796.html

上一篇:《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征稿启事
下一篇:自动驾驶的2017vs2019
收藏 IP: 159.226.17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