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sdo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sdoc

博文

为什么地震之后会下雨?

已有 16747 次阅读 2014-8-4 13:39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每次某地发生地震后,就有新闻报道该地发生大暴雨,引起泥石流,山洪,影响救灾等等,遂好奇去了解一下为什么地震后一般都会下雨。浏览了一些文献和论坛发现统一观点是:由于地震使空中的粉尘数量大增,加上地磁地壳中金属矿物的加热影响使地面水份快速蒸发,也就是说在地震发生前应该有一段闷热的天气,而地震发生后地面和地下能量大面积释放加速了天空水气的饱和度,同时巨大的能量使这部分水气上升速度和高度大增而进入高空低温区域,这些水气和粉尘就凝结为水或冰散落下来,这就是地震后形成下雨的原因。同样的原理大型森林火灾也最终会以暴雨结束。那有不有什么方法使地震发生时的能量能够被疏导到相对安全的地方,或者得知某地发生地震后,通过迅速改变该地区附近安全区域的天气条件,把地震地区的能量,蒸汽,粉尘等引开,从而实现地震地区不下雨目的,减少附加的自然灾害,同时便于救灾抢险呢??



   下面是一篇参考文献全文:

   【郭家荣,廖庆波.地震过后为什么会下雨?[J].物理教学探讨.2008,26(330),46.】  


   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当天晚上该地区又下起了大雨,给抗震救灾工作带来困难,我记得去年云南发生大地震后也下了大雨。过去邢台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后也有同样的遭遇。为什么地震过后要下雨呢?现就此问题作如下探讨。

   首先就地震来说,不管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管是哪一种或哪几种物理现象对某一次地震的发生起了主导作用,都是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都是把底下储存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促使岩石破裂,产生震动,释放能量。对于绝大多数地震来说都发生在地下70km以内,特别集中在地下5-20km上下的地球最刚硬的部分-地幔和地壳上部边缘的岩石层。因为在地下较深的地方,温度高,压强大,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了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而且这些力会在地下某处积累加强,当那些构造比较脆弱的处所的岩石承受不了这个力的作用时,此处的岩石就会破裂,瞬间释放巨大的能量。这个破裂处就成为地震源。震动从这里开始,形成地震波,地震波将岩石破裂处巨大的机械能传递到地面破坏建筑物。一句话,地震会向空中释放巨大的能量。

   再对雨来讲,雨是由大量的云滴构成的,从云中“变”来的。云层中有无数的小云滴,雨滴的体积是云滴体积的100万倍。也就是说,要100万个云滴才能构成一个雨滴。对于云的温度高于0 degree celcius的暖云来说,云中存在大小不同的云滴,大云滴下降速度快,上升速度慢;小云滴下降速度慢,上升速度快。于是,由于大小云滴的相对速度的差异,使得大云滴有机会与小云滴相撞,结果小云滴就合并到大云滴中去了。这样,大云滴不断地增大,又因为上升气流分布不均匀,大云滴可以在云中多次上下运动,再加上云内的湍流作用,大云滴增大的机会就增加,于是大云滴越来越大,发展到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就变成雨滴落下来形成了雨。

   地震过后为什么会下雨呢?

   一方面,地壳中聚集的巨大的能量在地震过程中释放出来,使得地面温度升高,地面水份快速蒸发,并且地面下的一些水汽化后沿着地震裂缝进入空气中,这样就在地面形成很强的上升气流;加速了地面上空的云滴形成雨滴的过程。

   另一方面,由于地震使地面空中的粉尘数量大增,同时地震释放的巨大能量形成的冲击波使这部分粉尘上升的速度和高度大增而很快进入云层低温区域,这些粉尘进入云层变为凝结核,云滴附着在凝结核上变成雨滴下落。也就是说地震后地面粉尘快速上升而加快了云滴凝结核的形成速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31908-817001.html


收藏 IP: 222.178.10.*| 热度|

5 朱晓刚 戴德昌 辛晓十 杨国力 peosi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