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wd8811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wd8811

博文

玉米间苗与单粒播种——兼评刘石先生的贡献

已有 4215 次阅读 2013-1-4 23:5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种业, 单粒播种, 玉米间苗, 刘石

玉米间苗与单粒播种   ——兼评刘石先生的贡献

 刘闻铎

 

上世纪六十年代设计播种机,那时玉米播种采用窝眼式排种器穴播,一穴播23粒。到了八十年代国外有了气吸式排种器,可以播单粒。曾经与农民和农业技术员讨论采用单粒播种问题,大家一致的说法是“穴播是我国传统的种植习惯,是不能改的,单粒播种缺苗怎么办?缺苗20% 就要减产20%,穴播保险,三粒保一粒,间苗时可以有选择、留大苗。”这是个如何对待农民“传统种植习惯”,还有某种意识形态的顾虑,老祖宗留下的“法子”是不能随便改的。本来不大的问题,如果上升到政治层面就会惹来麻烦,成为谁也不敢碰的“禁区”。现在看比较明朗了,穴播的原因是种子发芽率不高。后来国内也有了单粒播种机,也由于认识的障碍没有推广开来。所谓缺苗20%就减产20%,的说法不准确,就像多播20%也未必增产20%是一个道理。作物群体有个“补偿效应”。但是,种子质量不好肯定是影响产量的。所谓“有选择,留大苗”又要照顾到合理株距,看似有道理,实际做不到。间苗在北方叫“铲地”,到了铲地季节农工是很难找的,铲地非常辛苦,也许刚开始还看看苗大小,过一会动作就很机械了,就是给自己家铲地也顾不上看大小苗了。再说正赶上穴播的两穴之间的两株是大苗,怎么办,留大苗,株距不均,不合理。实际这个传统习惯并不科学。间苗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全国玉米播种面积4亿亩左右,搞穴播白白浪费百万吨以上种子,实行人工间苗要用上亿个农工,花费百亿以上。人工间苗,实际上既不能留大苗,也不能保证株距的一致性,反倒掩盖了种子质量不高的问题,成为长期掣肘玉米栽培技术发展的障碍。

挑战这一传统观念的得数刘石先生,刘石先生在要推销“先玉”产品,种子质量提高了,成本必然高,怎么与其他厂家竞争?刘石先生坚持多年沉在基层,摸爬滚打,在“先锋公司总部”不支持的情况下,用事实证明了:精选种子虽然成本高价格高,通过捆绑销售气吸式播种机,推广单粒播种,节省三分之二种子,省去了麻烦的浪费人工和资金的间苗工序,还能达到增产增收效果。终于使中国农民认识并接收了单粒播种。种子精选和单粒播种能增产是普遍规律,适合所有玉米品种,并不是“先玉”的专利。刘石的成就不在于为先锋公司销售“先玉335”的成功,什么“先锋的现代管理意识和销售理念”并不是要点,也存在某些忽悠成分,刘石先生真正的伟大贡献是挑战中国农民的传统种植习惯和农学家们的保守意识,让农民接受了玉米单粒播种,取消间苗,这对我国玉米种植业发展将有深远影响。

当然,我的观点并不满足于刘石先生的成就,要把种子精选和单粒播种进行到底。就是除满足玉米种子高标准要求以外还应该把玉米种子的形状、尺寸规格等数量特征和保持种子在种穗上的排列秩序(即胚芽面方向)纳入种子标准,实行玉米种子标准化、工业化生产。将种子播种到种床上的方位、姿态等特征纳入播种机的标准。这样就可以通过玉米定向播种机将大小、规格和活力一致的种子以理想的发芽姿态即种子直立大端向上并且胚芽面方向一致、精确地播种到种床上。创造玉米最佳的大田生长群体结构,从而为玉米进一步增产创造条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0886-649622.html

上一篇:观察玉米种子、发芽和生长
下一篇:关于非职务发明基金
收藏 IP: 114.66.9.*| 热度|

3 张大平 唐凌峰 陈冬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8: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