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OL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UOLONG 蒲公英的世界

博文

我译《黄帝内经》®3

已有 4170 次阅读 2016-10-30 10:0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译《黄帝内经》®3

素问·生气通天论


  •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注:我和医学书载“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的断句不同。

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与苍天相通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源于事物的阴阳两性。天地之间,六合之内,苍天之气,气贯九州(九州指当时对全世界地域的认识,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人的九窍[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外口的总称)和后阴(肛门)]、五脏(心、肝、脾、肺、肾)、十二节(四肢的肩、肘、腕、髋、膝、踝六大对称关节的总和),都与苍天之气相通。苍天之气衍生五行“金、木、水、火、土”,阴阳之气又分为三阴三阳。如果反复违背阴阳五行的运行规律,那麽邪气就会伤害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苍天之气有清有净,如果做到了与苍天顺清通净,人的志意就能畅达;如果顺应了苍天之气的变化,就能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是因为适应了时序节律变化规律的结果,所以圣贤之人能做到精、气、神三位一体。反之,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滞塞,防卫之气涣散不固。这种情况称为自伤,身上的阳气受到削弱。


  •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人的阳气,就象苍天和太阳。如果没有把握其运行规律,会减损寿命,生机暗弱,这也是为何苍天的运行借助于太阳的普照而彰显现出来。从而,人的阳气是因循而上,起到保护身体和抵御外邪的作用。


  •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因于寒,对于人体,阳气如户枢的运转,起居都有惊吓之感,神气外浮不实。因于暑,汗多烦躁而气喘口喝,即便安静状态也是喋喋不休,身体象碳火一样有烧灼感,只有把汗出透,热邪才能彻底散发。因于湿,头部就会如同被蒙裹一样。如果湿热相兼而得不到及时的排除,就会伤及大小诸筋,大筋收缩造成拘挛,小筋松弛造成痿弱。因于邪气,可致浮肿。上述“寒、暑、湿、气”四个不良因素缠绵不离,相互叠加交错而伤人,会使阳气倾竭。


  •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能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在人体烦劳过度时,阳气亢进外张而溢出,阴精逐渐耗竭。夏天里,如果多次反复发生,会因内热而生昏厥病。发作的时候,眼睛昏蒙看不清、耳朵闭塞听不到、就象都城崩溃,急流奔泻一样不可收拾。


  •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坐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人的阳气,在大怒时就会上冲,气绝于形,血随气生而淤积于头部,与身体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会使人突然发生薄厥之症,伤及诸筋,使筋弛纵不收而不能随意运动。经常半身出汗,可致半身不遂。出汗的时候,如果遇到湿邪就会长痤疮和痱子。经常膏粱厚味,足部会生大疔溃烂,身体发虚(注:结合现代人的糖尿病并发病症,“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可能比较好理解)。当劳作出汗遭遇到风寒之邪,就会阻滞于皮肤出现粉刺,如果内郁不化,就会出现脓肿疮疖


  •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臃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阳气,既能使人精神饱满,又能使人诸筋柔韧。如果毛孔的开闭调节失常,寒邪之气就会乘虚而入,以致造成骨关节病而身体俯曲难伸。寒气不仅影响到筋的濡养,也会攻陷血脉而出现血管病变,如果侵留到肉腠之间,气血不通而郁积。此时,气血的传送与运行不正常,人的精神状态也会随之不安,易害怕受惊骇。流经血脉里的营气的运行不顺畅,瘀阻在肌肉内便生臃肿。汗出不透,形弱气烁游丝,俞穴闭塞致邪气滞留体内,形成风疟之病。


  •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贼风是引起多种疾病的起始原因,人体如果能保持神清心静,皮肤的纹理和肌肉之间的空隙和就会密闭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即便遭遇大风苛毒,也不能伤害,这正是循着时序的变化规律健身养气的结果。


  •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病久不愈,邪滞体内,就会在体内诱发一系列的病变,一旦到了上下不通、阴阳阻隔的时候,虽有良医,也无能为力。因此,阳气蓄积过度,滞阻不通时,也会致死。对于这种阳气蓄积过多发生的阻隔,应当采用通泻的方法治疗,如不迅速正确施治,粗心大意就会误了救命大事而导致死亡。人的阳气,白天主司体表:清晨的时候,阳气开始活跃;中午的时候,阳气达到最旺盛的阶段;日落西山的时候,阳气逐渐虚少,毛孔也开始闭合。所以,到了暮色入夜的时候,阳气收敛拒守于内,这时不要扰动筋骨,也不要接触雾气水露。如果违逆一天之内这三个关键时间段的阳气活动规律,形体被邪气侵扰则尽显困乏衰薄之相。


  •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血气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歧伯说:阴气是藏精于躯体内部随时应对各种突然变化做出应急响应的;阳气是护卫于外使体表固密的。如果阴不胜阳,阳气就会亢进,使得血脉流动轻薄急促,导致狂燥之症。如果阳不胜阴,阴气亢盛,就会使五脏之气失去和谐,以致九窍不通。所以,圣贤之人使自己达到阴阳协同、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这样,内外调和,邪气无法侵害,耳目聪明,阴阳两气始终维持在正常运行的平衡状态。如果风邪遇上淫气,二者相并会伤肝致精气殆尽而人亡。如果饮食过饱,会出现筋脉弛纵、肠道体系紊乱而发生痔疮。如果饮酒过量,会造成元气逆行。如果用力过度,会伤害肾系,腰部脊骨也会受损变坏。


  •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此乃阴阳平衡之要害。阴阳二者如果不协调,就象一年四季里,有春无秋,有冬无夏。因此,阴阳的协调配合,是维持正常人体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如果阳气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会竭绝。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人的精神就会很好。如果阴阳相互离隔,人的精气就会随之竭绝。


  •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因为雾露风寒之邪的侵犯,会发生寒热之症。春天伤于贼风,滞留体内可能会导致泄泻无度。夏天一旦伤于暑邪,待到秋天就可能发生分别对应于夜昼的痎疟之疾。秋天如果伤于湿邪,邪气上逆就会发生咳嗽并且可能发展成痿厥之病。冬天如果伤于寒气,来年春天,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温病。一年四季的苍天之气,如果人体没有很好的匹配利用,就会交替伤害人的内脏体系。

注:过往医家对于温病的解读并非一说,我个人的解读是因为冬天遭寒气侵袭,躯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反应而偏离正常的状态呈现“虚”或“弱”,当遇到春天,气温升高湿度增大,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的孢子也开始随之处于春“发”繁殖扩展快速的状态,体“虚”的人因为免疫能力弱就容易遭遇病毒的侵染诱发“瘟”病。


  •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阴精的产生,源于饮食五味。藏储阴精的五脏,也会因五味搭配不当而受伤。过食酸味,会使肝气亢进淫溢,从而导致脾气衰竭;过食咸味,会使骨骼损伤,肌肉短缩,心气抑郁;过食甜味,会使心气满闷,气逆作喘,肤色发黑,肾气失于平衡;过食苦味,会使脾气过于燥热而不濡润,从而使胃气滞;过食辛味,会使筋脉弛纵,精神之气受损。因此,谨慎地调和五味,会使骨骼强健,筋脉柔和,气血通畅,腠理致密,这样,骨气精强有力。重视养生之道,并且依照正确的方法加以践行,就可以长寿无疾而终。

注:饮食习惯谨慎调和五味维持五脏六腑的正常运转这是完全正确的,然而,对于过度偏好酸、咸、甜、苦、辛所导致的病症,不敢苟同。比如美国的食品含糖过度偏高,美国的糖尿病、肥胖症患者数量也应该是国际一流水准。如果说心气满闷,气逆作喘是甜食过多的群体表征,那肤色发黑似乎并不成立,莫非牙齿发黑?通常是吃甜食过多者因为细菌在口腔的滋生没有一口好牙但也未必是色黑。另外,《黄帝内经》成书的年代,华夏并无制糖工艺,这个甜食是否意味的带有甘味的瓜果?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5582-1011729.html

上一篇:感冒事小® NO?
下一篇:红颜杀手的特殊“感冒”® 宫颈癌
收藏 IP: 124.65.107.*| 热度|

14 李学宽 李颖业 李土荣 姬扬 王大岗 张焱 戴德昌 武夷山 宁利中 王博 侯成亚 xiyouxiyou ljxm zxs61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8: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