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rlmyl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rlmylt

博文

谈谈高校教师提前退休问题 精选

已有 21584 次阅读 2019-3-24 09:1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高层发出“破思唯”、“破五唯”的号召之后,很多高校的绩效考核呈现逆势而为、越演越烈态势。没办法,指挥棒在哪里,根源不消除,所有的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在连续多年的绩效考核之后,最近走访一些院校,发现相当一批教龄30年左右的一线教师,厌战情绪浓厚、希望提前退休的愿望强烈。究其原因,无非下面这样几条:

     1、廉颇老矣,不能饭也。新陈代谢是个铁的规律,人过50岁,身体各种机能呈现直线下降趋势。数十年的教学科研,使得很多一线教师身患多种疾病,腰椎病、颈椎病、咽喉炎,对于很多教师那是常态。与侧重于传授现有知识的中小学教师不同,大学教师课堂教学的知识难度、强度较大,科研创新对大脑细胞消耗伤害严重。所以,人过50 岁,再让一线教师承担动辄数小时站立工作的课堂教学、再去完成日益攀升的科研绩效,已经有点力不从心。

     2、被边缘化、不受尊重的日子不好过。客观评价,教龄30年左右的教师大多属于60后,他们的出身经历、教育背景,决定了在与年轻气盛、喝过洋墨水的80后、90后唯论文、唯帽子的竞争中不占优势。由于 不能产生为所在单位增光添彩的高大上绩效,这些昔日虽然辉煌、但已经过气的教师在学校往往成了科研绩效排名垫底、招生指标被核减、实验室无着、办公面积缩水的对象。与其被边缘化、让人讨嫌,还不如趁早离场,过个有尊严的退休生活。

    3、风云变幻的教学科研改革,让人困惑渺茫。忽而大学扩招,忽而摒弃水课;忽而强调通识教学,忽而强调专业教学;忽而拓宽专业范围、忽而专业压缩;忽而狠抓毕业论文质量,忽而强调学生就业。在变幻无常的教学改革中,一些办了多年的专业因为不合时宜被停办,一些上了N年的课程因为“浓度”不够,被所谓“金课”替代,让被科研绩效压得喘不过气、已经力不能胜的50多岁的教师再去开辟全新的教学领域,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搞过教学的人都知道,一门新的课程,从入手到精通,没有5年以上的历练,是不可能的。忽而教学科研需要一个稳定的职业环境,忽而加速推进高校事业编制改革,让很多教师对未来的前途惴惴不安。至于科研体制的变革,诸如教师分级、人才工程、绩效改革,折腾得就更厉害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4、年龄大了,不受学生待见。无论教学、科研都是互动性很强的工作,而高校教学的对象、研究生指导的对象是生龙活虎、思想前卫的年轻人。由于出生的背景、教育的环境不同,中老年教师无论多么与时俱进,与90后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方式上必然存在代沟。另外,虽然不乏老当益壮的个别案例,好汉不提当年勇,两鬓斑白、弯腰塌背的形象,也很难受热衷追星、思想前卫的莘莘学子待见。上课不受欢迎、研究生招生门可罗雀,及早推出江湖,那边风光独好的退休生活,未免不是一种解脱。

    5、延迟退休、发挥余热的环境已经丧失。记得在N年前人才稀缺年代,有关部门呼吁高级知识分子延迟退休,发挥余热。然而,多少年后的今天看,高校教师发挥延迟退休、发挥余热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首先,每年数万博士、博后、数十万留学生嗷嗷待哺,大学教师一岗难求,研究生招生名额、高级职称指标、相当一部分本科课程,已经成了稀缺资源。在这种情况下,老年教师如果还赖在高级职称岗位上,难免造人诟病。其次,在各种帽子工程、绩效工程强度刺激下,领导关爱教工、青年教师尊重老年教师、老年教师帮扶青年教师的人文环境已经被彻底摧毁。大学校园里,人人是英雄、个个是好汉,你看不起我,我更不鸟你呢!在个人主义盛行、功利化趋势严重,教师延迟退休、发挥余热的想法,既无需求、也没有供应。

       因此,在高大上政绩工程、绩效考核既定方针坚定不移、N年不动摇的情况下,仿照公务员的做法,给无法创造绩效、被视为累赘、教龄超过30年的教师一个体面的退路,也不失一种温馨的人文关怀,这要比那些言不由衷的高大上口号强胜百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14548-1169296.html

上一篇:从绩效权重看教师精力投入的大小
下一篇:理想与现实之间:也谈大学教师的职业化
收藏 IP: 180.102.206.*| 热度|

46 丁克强 刘利 黄荣彬 焦飞 王从彦 郑永军 黄仁勇 陈楷翰 王安良 刘钢 罗娜 冯大诚 褚海亮 韩玉芬 杨正瓴 张勇 刘旭霞 孙友甫 梁洪泽 徐耀 郭奕棣 魏焱明 冯兆东 胡新露 赵新铭 孙颉 杨顺楷 孙允东 李学友 姚伟 刘鹏飞 张平 刘山亮 程帅 康建 马红孺 李剑超 叶建军 周忠浩 程强 曹俊兴 孙志鸿 陈冬生 chenhuansheng cgxing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4: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