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rlmyl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rlmylt

博文

谈谈二年制专业硕士的培养 精选

已有 10355 次阅读 2018-4-8 09:37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作为新生事物,专业硕士的培养只有短短几年的历史。改革的初衷无疑是美好的。由于连年大幅度扩招,大部分研究生毕业后都无法从事专业对口的研究工作,让其中的一部分学生分流,转向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确实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对策。然而,根据笔者的观察,几年实施下来,效果并不如设计者的初衷那般美好。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师资储备不足,教师积极性不高

   专业硕士,应该是以应用型学科为主。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以基础研究为主的学术型导师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这些导师并不具备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技能。与此同时,二年制专业硕士,第一年上课修学分、第二年实习、求职,基本没有时间从事科学研究,从绩效的角度来看,科研产出基本为零。付出多、产出少,很多教师不愿意指导专业硕士。

2、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总体偏低

   在专业硕士群体中,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少部分是眼光比较高、报考名校落榜后被迫调剂到下一个层次学校专硕的,这部分学生质量较高;一部分是报考本校学硕复试被刷从而调剂到专硕的,质量马马虎虎;大部分是为逃避就业、又不想从事科学研究的第一志愿考生,生源质量一般。与学硕不同,专硕考生队伍中,跨专业考生多、二本以下考生比例大,学生培养难度大。加之很多院校专硕生源普遍不足,复试流于形式,淘汰率基本为零。因此,与学硕相比,专硕生源总体质量偏低。

3、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环节形同虚设

   在课程设置中,专硕基本照搬科硕的培养方案,课时多、实践性课程少,加之双师型师资的匮乏,课堂教学效果不如人意。按照规定,专业硕士需要有半年以上的实践环节,论文选题需要来自生产实践,论文指导教师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然而,培养实践中,这些规定往往流于形式。实践基地只是挂了个应付检查的牌子,走马观花、与研究方向风马牛不相及的实习时间从6个月 压缩到不足1个月,校外导师只是碍于学校或校内导师面子、 挂了个名的摆设,论文选题大多来自校内导师的科研项目。 极端的例子,由于投入产出比太低,在学位论文指导方面,很多校内指导教师对专硕采取自编、自导、自演的放养政策。

4、培养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

   培养质量不高可以从开题报告质量、学位论文答辩、盲审通过率、科研产出几个方面加以考量。笔者参加过好几次专业硕士的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答辩,总体感觉开题报告质量粗糙,文献阅读不足、研究方法创新性不足、研究内容单薄、技术路线不可行现象比较普遍。从学位论文答辩的角度,与学硕相比,论文质量普遍比较低下。另外,在学位论文双盲评审中,专业硕士的通过率也低于学术硕士。在国奖评比中,学硕需要发表SCI论文才有可能问鼎奖金,而专硕一篇中文核心即可获奖,这一事实足以说明二者在科研产出方面的巨大差异。从创办专业硕士的初衷来讲,专硕的就业市场竞争力应该强于学术硕士。然而,从几个院校内部网站泄露的毕业半年内签订三方就业协议的比例、就业单位档次来看,专业硕士与学硕相比,毫无竞争优势,甚至低于学硕。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14548-1107965.html

上一篇:研究生复试环节感触杂记
下一篇:南辕北辙的目标:研究生与导师矛盾的根源
收藏 IP: 180.102.207.*| 热度|

14 王安良 史晓雷 马臻 王从彦 王悦尚 信忠保 刘东坡 黄仁勇 徐耀 黄永义 李久煊 周春雷 王强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7: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