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m051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hm0510

博文

沉痛悼念刘瑞珣老师 精选

已有 5534 次阅读 2020-12-25 11:50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沉痛悼念刘瑞珣老师

 童亨茂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12月21日下班回家,惊闻刘瑞珣老师逝世,顿感无限悲伤,虽然两个孩子就在跟前,但也无法控制自己的伤感情绪,失声哭泣,痛感失去了一位我特别尊敬的好老师、慈祥和睿智的长者、忘年交和知音。


 我与刘老师的密切交往始于1990年刘老师讲授的“构造地质学专题”。他讲授课程不光有条不紊、思路清晰,逻辑缜密,而且还激发同学们思考。他当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说显微镜下统计出来的碎屑岩石颗粒大小是不准确的,原因是岩石薄片并非都切过颗粒的中心,但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他循循诱导的讲解,激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浓厚兴趣。凭借我高数的功底和刘老师的得力指导,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我就得到了这个问题的解析解。我向他报告后,他鼓励我写成论文。在他的指导下,我完成了论文《显微镜下粒度统计的数值修正》,在他的反复指导和修改(包括他亲自编写的英文摘要)后,论文得到发表。这样,我人生的处女作论文是在刘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这一事件进一步激发了我作科学研究的兴趣,并开启了与刘老师密切交往的历程。 

从此以后,我成了刘老师家的常客。借着看望刘老师,与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一次讨论3个小时以上是常事。与他在一起,总感到有说不完的话。与他长期的交往我受益匪浅,并有以下几点深刻的体会。


 1) 刘老师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出口成章

听他讲话逻辑特别清晰,把他讲的话整理出来后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举一个例子:2019年1月7日,我邀请刘老师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中国近代地质史话”的学术交流。考虑到他年龄等方面的因素,我组织师生(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侯泉林教授也赶来参加了)通过座谈的方式进行。结果他没有用稿子就讲了一个多小时。我把录音材料整理出来后,不用修改竟然就是一篇非常完整的文章(见附件)。当时我认为这是中国地质研究历史很好的史料文献,建议找个地方发表,但刘老师很谦虚,结果就放下了。 


2) 刘老师的好学和博学多才

大家熟知的是刘老师是我国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显微构造地质学的奠基人(他编著的《显微构造地质学》是该领域的奠基性著作)。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大学的专业是地球化学。后来因北大地质系学科(地质力学)发展的需要,让刘老师从事构造地质和地质力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结果,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他的构造地质和力学功底都非常深厚。在北大地质系老一辈的地质老师中,他的力学功底是最深厚的。我的“广义剪切活动准则”理论(在自然杂志发表的《广义剪切活动准则》他是合作者)、 “广义断层理论”、“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的理论拓展”等构造地质与力学结合成果的创立都与他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并给了我很好的启发和指导。

他不光专业功底深厚,他的素描水平也是一流的。见过他素描的人无不惊叹他精湛的画技。 


3) 刘老师的用心和积累

刘老师虽然是一专业老师,但他的知识面很广,我感觉得益于他的用心和积累。与他的交往过程中,我体会到刘老师简直是中国近代地质学史的活字典,对中国近代的地质学家和重要事件了然于胸。在瑞士留学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留意当地的风土人情,对当地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还给我讲述了好多趣事:如自行车不用上锁、办公室和家里不用锁门、公职人员爱岗敬业等等。


 4) 刘老师对科学精神和教育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他在课堂上和与我交流的过程中多次强调基础(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等)的重要性,需要弄懂弄透,重视基础能达到“似慢实快”的效果,并指出扎实的基础的是创新的根基和保障,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没有创新的根基,创新就无从谈起。这一点我深受他的影响,对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领域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并与刘老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此基础上,与刘老师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构造地质学若干术语的涵义解析和准确使用》,同时为创立“广义剪切活动准则”、“广义断层理论”和“摩尔空间”等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刘老师还特别强调逻辑的重要性,做每件事情都需要把思路理清。在逻辑严密和思路清晰方面,刘老师是当之无愧的楷模:听他的讲课、报告和发言让人感到特别舒服,让人很有收获和享受。在他的启发下,我开始思考认知的相关问题。在与刘老师反复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思维桥梁”的理念,并在《中国地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2篇论文(“思维桥梁理念及其在地质学教学中的应用”(刘老师是合作者)、“思维桥梁的特性及学-习-研融合的教学思想”)。


 5) 刘老师宽阔的视野

与刘老师交往让我感觉到他视野特别开阔,真正做到了科学研究领域能放眼世界。与他交流让我大大开阔了视野。刘老师宽阔的视野可能得益于他的出国经历(刘老师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较早的出国进修生,他国外(瑞士)的导师是近代构造地质学领域的大师Ramsay教授。),更反映出他宽阔的胸怀。 


6) 刘老师和蔼可亲、淡泊名利、甘为人梯

刘老师温文尔雅、和蔼可亲,行事为人有谦谦君子的风范,从他身上总能感受到一种高贵的气质,深得同学们的爱戴。这可能与他的家庭环境有关,更可能与他长期的修为有关。

刘老师担任过很多与学术相关的职位,但他淡泊名利,从不为自己谋利益,而甘为人梯,心系学生的成长和地质系学科的发展。

可以说,北大地质系是中国地质学的发源地,北大地质系的发展史在中国近代地质历史中占举足轻重的位置。刘老师为系史的挖掘和编写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这完全是一种默默的付出和无私的奉献。 

 

刘老师的逝世,显微构造地质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北大地质系的同学们失去了一位敬爱的老师,对我来说还失去了一位知音和忘年交,深感悲痛。我要以化悲痛为力量,勤奋工作,不辜负刘老师的教导和期望,在构造地质科研和教学中作出新的贡献,告慰刘老师的英灵。 

最后以我敬献的花圈挽联作为此悼文的结尾: 

科教领域展大家风范,日常生活现高贵品格。恩师与忘年交刘瑞珣教授永垂不朽! 2020年12月25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05381-1264104.html

上一篇:科教领域“填表评价”何时了?—— 科教评价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下一篇:从“串联”到“串-并联”思维 ——多路径实现目标的若干哲学思考
收藏 IP: 125.33.161.*| 热度|

6 李雄 左小超 黄永义 郑永军 武夷山 岳永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6: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