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uang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huang2012

博文

和尚修行与研究生的自我成就

已有 3956 次阅读 2015-5-10 23:51 |个人分类:满意的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禅宗公案里有不少师徒对话,很有趣。沩山给了香严小和尚一个“课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香严琢磨了老半天,没有头绪。于是去找沩山问“标准答案”,沩山说我不能说,否则将来你会后悔且埋怨我的。于是,香严只好返回去自己找答案,在仔细翻阅了平日的心得记录及典籍后仍无法求解,不免沮丧,一怒之下将书本都付之一炬,走出寺庙,云游天下,发愿“从今以后,不学佛法不读经,要做个行脚僧,四方云游,虽然身体劳苦,却可免去劳精费神”。后来,游历到了南阳某寺庙里做些日常粗活,闲暇时也时不时琢磨一下沩山给的课题。一日,正在打扫庭院,随手捡起一块碎瓦片扔进竹林里,一声脆响中,突然悟了。此时,香严想起沩山老师的话,不禁感激不尽,焚香遥拜:“和尚大悲,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哪有今日之事”。这则故事,可谓“老师是顶高明的老师,学生也是极优秀的学生”,才有此佳事。做一个好的导师,做一个好的学生,在这则公案里都有很好的榜样了。老师看似不热心,却深谙悟道之理,不轻易代学生解答疑惑,而学生也并没有自暴自弃,赖着老师一定得给个干脆答案,能够退而反省自求,终至自悟。这样的教与学之法,在古代禅宗师傅培养弟子的过程中很常见,在今天看来,也是极高明的。其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学生是这个过程中的绝对主体。香严焚书云游,看似放弃了之前的执着求知,孰知正是开始发愿解答课题的正式第一步呢!

在古代,由于知识的获得渠道较窄,以及交通不发达,人们的见识都比较少的,估计稍微问他个复杂点的问题,就会把人给弄得晕晕忽忽的。沩山给的课题,大概就属于这种类型的。凭香严的那点阅历见识,估计回答不出来是很正常的。孰知这小子还蛮较真,对自己之前的学习情况很不满意(蛮有自我批判、自我反省精神的),决然而然地与旧我告别。云游的结果,当然地就是大大开阔了眼界,观察到了同一个地球上地球人干的不一样的事情,自然是很新奇的各种信息和见识,大大拓展了他的思考维度,这种感性素材的东西体验和积累多了,自然就会在合适的时候以所谓“顿悟”的方式表现出了当事人的领会。这个事情给我的启发是,想要领悟点高深的东西,采取的较好的方式是:

1)注意一定要把自己放到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去。不要老是宅在学校里,宅在实验室,宅在老师的思路之下。应该争取机会去到工厂现场或者社会现场去实地调研,搞清楚要做的课题的方方面面的信息,从而有个综合的、全面的也才可能是准确的把握;或者争取机会去参加行业会议,去与同行请教和探讨,在互相的切磋中提升和开发自己的思考。一般而言,处于保密的考虑,同行之间的交流总是有些保守的,但是即使这样,也不能就不坚持把自己放到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去。

2)要重视亲自实践。老师固然有其高明之处,但是这又跟你(学生)之间有什么不得了的关系呢?重要的是,作为学生的你,某课题的主要负责人,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是什么样的呢?这才是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作为该课题的主要实践者,你居然没有自己的一点主见和判断,那么岂非有点诡异?阅读文献是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其中记载了前人们的实践认识情况,而实际上作为事件主体也就是创新主体的你,才是这个活动中最关键的、最可贵的,你唯有亲自动手去实践(当然包括动手操作实验能力),去接触,去尝试这个课题的解决,才可能观察到其特有的规律,加以时日,你必定会形成自己准确、真确的认识和领悟,这就是课题解决的行事之道。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你已经理解了老师布置的课题,那么剩下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你得积极行动起来,做你的课题了。能否成功,或是否有答案,实际上既不是宿命的“一定做不到”,也绝不会是宿命的“肯定能成功”,关键还是要看你是否按照正确的做事之理来开展行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研究生,要做出点不错的成绩来,建议注意以上两点,以及小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当然,一个课题的研究,作为指导老师,其实跟学生之间是一种合作攻关的关系,有何对课题的意见和建议,是应该坦白说出来,以利学生交流和受到启发的,从而共同进步以及推进对课题的认识发展。但是,从和尚们修行的方式可知,人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发展过程,这是需要时间和条件的。可以促迫,可以循循善诱,但是学生应该是课题认识推进的主体,这个基本特点应该还是有的。

希望年轻的学生们,能够围绕一个有意义的课题坚持在辛勤的亲自动手实践中收集和积累,并争取机会到一个开放和信息流动的环境中去发展自己的认识,不断领悟,从而成就自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01690-889213.html

上一篇:关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一点思考
下一篇:如果95%的人都同意你,要小心了。——写给刚动手的研究生
收藏 IP: 114.250.72.*| 热度|

5 罗德海 苏光松 蒋刚彪 WindsorWillVI zhoulo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