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eiuca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uleiucas

博文

学生时代:中科院里的历史博士 精选

已有 7335 次阅读 2016-12-27 20:09 |个人分类:校园话题|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中国科学院, 国科大, 自然科学史

循着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可能是最快乐的事情了。

2009年硕士毕业后,我应聘到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工作。起初的想法,是将科学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因为我觉得科学史对于科学教育具有诸多益处。但阴差阳错的,我从事的是科学素养测评的工作,大部分时间都被命题、组卷、测试、阅卷、报告、反馈占据了,也就没有了继续研究科学史的时间,同时也没有找到比较合适的科学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点。不过这段经历却让我对科学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与科学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得不说,第一份正式工作确实是很重要的。

工作虽有意义,却并非如意。我决定重新回到学生身份,重新回到自己感兴趣的科学史领域,于是就报考了博士研究生。这次去的,是中科院的另一家单位,被誉为科学史研究的国家队——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九爷府

从九爷府到保福寺

自然科学史所成立于1957年,起初是位于朝阳门内的孚王府,又叫做九爷府的,想来在这样一座老宅院里研究历史,倒是十分有意境的。然而就在我去北京之前,研究所已经从九爷府搬到了中关村,搬迁的理由据说是为了保护古迹。我曾经去过那一带,但只见到王府的局部,现在被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等单位占用着,而原来被研究所使用的那一部分却锁起来了。我终究没有勇气砸门或者跳墙,只在门缝里看到了研究所的老牌子,期望有一天研究所能组织大家来参观一下,那还显得有仪式感,但直到毕业也未能如愿。

位于北四环的自然史所新址,两株玉兰树开花总是有先有后

研究所现在的位置也是挺好的,在北四环与中关村东路交叉口的西南角,往北过了成府路就是清华大学,成府路的东西两边分别是五道口和北京大学,而研究所周围遍布中科院的兄弟研究所。只是这座六层的灰色小楼并不怎么显眼,楼顶也没有立起铭牌,所以刚开始还真不怎么好找。这一带叫做保福寺,只留下一个地名,寺却没了踪影。

学术的殿堂

   在研究所读博士,似乎跟在大学里读博士是不一样的。在大学里,总感觉自己还是一个学生,周围是一个校园的氛围;而在研究所则不然,自己更像是一个研究人员,周围是一个研究机构。

研究所有很好的学术氛围,这里不但有学富五车的研究员,更有别具一格的科学史专业图书馆。平常里的学术活动非常丰富,除了各个研究室组织的专业学术报告之外,也有专为青年研究人员定制的青年学术沙龙和格致下午茶,还有面向公众的科技史大讲堂,有的时候学术报告排的很密,只得叹息分身乏术。研究生也是研究人员了,不只是学术活动的旁观者,也是参与者和建设者,除了参加上述活动之外,还可以参加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学术论文报告会,还有京区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举办的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至于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论文答辩等活动就更不必说了。

研究所是中科院的科研单位,因此我们研究生也就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的研究生了。公共课是由国科大统一安排的。当时的政治课是很有意思的,总共十次课,每次请一位专家报告一个热门话题,像北大生科院的饶毅、人大的周孝正、北大的龚鹏程、中国社科院的于建嵘和杨天石等,他们的报告都非常精彩。国科大还开设了两门二外选修课,分别是德语和日语,我选修了德语课,旁听了日语课。这两门课都非常有意思,尤其是德语课,沈老师上课风趣幽默,慢条斯理,又极其认真,让我们感觉学得并不累,还很有成就感。

自然史所的图书馆

历史研究者的日常,主要就是查文献、写文章了,各地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是历史学者最常去的地方。历史研究离不开文献,好的图书馆可以为好的历史研究提供保障。研究所具有国内首屈一指、国际领先的科技史专业图书馆,不但收藏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和报刊杂志,还建有数字图书馆。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一员,我们还可以免费使用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图书和数字资源。这个地方曾经想要筹建国家科学图书馆,似乎一直没有正式成立。这座科学院的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古籍和民国文献,可惜巷子太深,鲜有人闻得酒香;再加上图书馆对于历史文献并不特别重视,这些书籍杂志竟然尘封并日渐破损了,亟待抢救!在北京查文献还是很方便的,魏公村的国家图书馆、潘家园的首都图书馆,还有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等高校的图书馆等,都是极方便的。不过总的来说,国内的图书馆对历史文献的保藏仍然不够重视、投入不足,幸而现在国图等部门正努力将历史文献电子化,期待这项工作能够加快进度、并拓展到其他图书馆。

再说写文章,自然少不了与导师交流。导师是资深研究员,往往高屋建瓴,很容易看出文章的要害,对于我的论文方向、思路、文献的引用、以及字句的斟酌都颇费心力。导师有一点是非常值得我尊敬的,那就是他不会轻易署名,除非这文章有他实际的工作且有一定分量,否则断不会联合署名,这样就导致我到现在都没有与他一起署名发表过文章,可以说既是幸事、又是憾事。顺便说一下,导师的确是非常好的老师,他曾经多次请我们研究生去他家里吃饭,平时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更是关怀备至,有此导师,实在是十二分的幸运了。

科苑

国科大在北京的校区主要有四个:中关村、玉泉路、奥运村、雁栖湖。

先说说我所在的中关村园区。说是园区,其实主要是生活区,因为各个研究所并不在园区里面,只有空间中心和管理学院靠的比较近。园区的北侧是北四环,东侧是地铁十三号线和清华园火车站,铁路对面是北航和大运村。园区里面有一个三层楼的餐厅和一个清真餐厅,主体则是公寓,被称为青年公寓。由于中科院以理工科为主,因此青年公寓里住的大部分是男生,只有一幢是女生楼。研究生住宿的房间有多种户型,我住的是两人间,整栋楼有中央空调,晚上和早晨供应淋浴的热水,卫生间里还有一个不大的暖气片。虽然有自来水,但是却不能直接饮用,即便是烧开了也很难喝,有没有净水机,只好买水或者从研究所打水回来喝了。这房间说起来并不大,隔音效果也差,幸运的是室友不怎么回来住宿,我占了一些便宜的。不过还是要感谢研究所,因为研究所帮我们出了住宿费的,只要自己交空调水电费就好了。从青年公寓出来,要经过一个天桥才能到对面的基础科学园区,也就是研究所的所在,站在天桥上向北,在天气好的时候可以清晰地看到清华大学的主楼,我便每天把这作为空气质量的标志了。基础科学园区虽然不大,环境却是不错的。

夜幕降临国科大玉泉路校区教学楼

玉泉路那里原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所在,后来科大被下放,辗转到了合肥。校区的前半部分是国科大校园,后半部分是高能所。校园并不大,有一个礼堂也不大。我是在这边学习的德语和日语。学德语的时候,每次都会坐从中关村到玉泉路的校车;但到了学日语的时候,校车减少了,也不让学生坐了,我就只好坐公交或转成地铁了,路上的时间被拉长了一倍。此外,我还旁听了人文学院的一门课,后来人文学院基本就搬到雁栖湖去了。

奥运村园区更小,但是周围的研究所却不少,大部分是生物、地理和天文方面的,动物所主办了国家动物博物馆,地理所发行了《中国国家地理》和《博物》杂志,这都是我比较喜欢的。如果在这个园区生活,想要锻炼身体就十分方便,因为沿着大屯路往东就是奥林匹克公园了,从鸟巢、水立方可以一直走到奥森公园,差不多已经是清河了。

雁栖湖校区是新校区,位于怀北镇,想要从市区过去还要花一些时间,而且公交不太方便、还费时间,可以从北京北站或者清华园站坐火车到怀柔北站,出了站就离学校很近了。这个园区曾经是中国两弹一星的发源地,背山面水,环境还是很美的。这里现在是国科大本部各个学院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学习生活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园区的住宿条件还是不错的,大部分房间是单人间,7~9个人组成一套房间,既有独立空间,又可以互相切磋,不可谓不舒适。我只是在临毕业的时候去那里留影,此外就是毕业后去开过会,平时也是嫌远懒得去了。

国科大的大学校园氛围比较淡,这可能跟学生主体来自各个研究所有关,也可能跟以前没有招收本科生有关。大部分同学都归属于某一个研究所,国科大主要承担基础课教学、学籍和学位管理的部分工作,大部分培养任务还是由各个研究所完成的。国科大也有学生会和各类社团,相对大学而言不够活跃。据我所知,国科大的博士生合唱团、追梦剧社、科苑支教社(亮点是服务打工子弟学校)是校级的比较有特色的社团,有一定的影响力。每个研究所也有自己的学生会和社团,主要是面向本所的同学了。

北京记忆

在去读博士之前,我也曾去过几次北京,也曾想以后留在北京工作生活,这可能是很多人的想法,然而当我在北京生活了几个月以后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得不说说北京的天气了。我是在去了北京以后才学会“霾”这个字的,但我第一次遇到它的时候,仍然把它误认为是雾,只是觉得气味有些古怪了。说起来也是很奇怪,北京的天气如果是晴朗的时候,似乎比其他地方都要晴朗许多;而一旦雾霾起来了,似乎比其他地方又都严重了。所以一旦有晴好的天气,难免会被朋友圈刷屏,而一旦被刷屏,就说明遇到了难得的好天气。北京大部分的景点,我也都是在好天气里认识的。不过出门也是有些难过的,坐公交经常会遇到堵车,坐地铁经常会遇到拥挤,而且北京这么大,即便不堵车,去一个地方也经常要花不少时间。

我出门经常去找书的。北京不愧是文化中心,不但图书馆多,而且书店、书市也很多。拿图书馆来说,除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和各高校图书馆,北京的各个区也都有图书馆,有些还不止一家,只要办理首都图书馆的卡,就可以实现与区县图书馆的通借通还。书店自然不少,比较大的有西单图书大厦、中关村图书大厦等,这是新华书店系统的。比较有特色的有三味书屋、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三联韬奋书店、单向街书店、豆瓣书店、彼岸书店、万圣书园、言几又、库布里克、字里行间等,现在实体书店总体来说不景气,但是这些书店却一直坚强的存活着,主要是因为其特色,非但他们装修布置和卖的书有特点,而且还经常组织读书沙龙、签售或观影活动,并且经营范围也有所拓展,如文化用品、咖啡点心,三联书店还推出24小时营业服务,更为大城市里的夜猫子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北京的旧书店也很多,比较大的是中国书店,有很多连锁店的,潘家园旧货市场有专门的旧书区的,总有人在凌晨带着手电筒去赶“鬼市”淘书。以前有地坛书市,新书旧书都有,新书居多,但是自从我去了北京却没有了,后来转移到朝阳公园,据说规模小了不少。另外还有北京国际图书节和图书订货会,也有一些亮点。现在网络发达,很多书可以网购,而且在北京的话可以实现当天或第二天送到,但是淘书是一种心境,意外发现的喜悦和淹没在淘书人中的感觉,是网购所不能比的。

作为文化中心,北京还有各种类型的大大小小的剧院和剧场。清华大学的新清华学堂、北京大学的百年讲堂、北航的晨兴音乐厅,都经常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只是对校外人员的票价略高一些。北京人艺的首都剧院总有精彩的话剧,而且经常到高校发售学生专场票,最低只需要10元就可以入场的。国家大剧院的票是很紧俏的,有的戏刚开始售票很快就被抢光了。我喜欢观赏话剧,此外就是去听相声了。最近几年,北京的相声小剧场很火爆,但并非都是赢家,有出名的演员是一方面,关键还要说得好,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大浪淘沙的过程。

北京是首都,是超大城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实现自己的梦想,总体而言还是比较包容的。然而梦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距离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当然成功的定义也是值得商榷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城市,混杂了各种各样的人,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机会,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围墙。我已经感悟到了真实的“北京折叠”。

2014年中秋节同门相聚

北京三年,有很多难忘的经历——在国图抄写近代报刊资料、在首图历史文献阅览室抄写民国教科书,参与研究所的国际评估、在国博担任“科技梦、中国梦”科学家主题展志愿者、组织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带中学生去长白山实习,去导师家吃饭、看完话剧赶末班地铁、穿过胡同品味老北京的滋味……

博士毕业了,北京再见!

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60周年宣传片

http://xcp.cas.cn/zwxcp/201611/t20161111_4523836.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97254-1023706.html

上一篇:科学教育专业研究生与科学教师推荐书目
下一篇:【自然志01】佛手不是瓜
收藏 IP: 61.153.34.*| 热度|

8 吉宗祥 武夷山 张士宏 史晓雷 张晓良 ericmapes blackrain007 yangb9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