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ag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itage

博文

同行评审这么慢,期刊主编怎么看?

已有 2454 次阅读 2020-6-8 17:18 |个人分类: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科研, 学术, 论文, 润色, 发表

发表过国际期刊的人一定都知道,投稿后的等待万分焦心,尤其同行评审阶段占的时间最长,究竟为何同行评审需要等这么久,难道期刊编辑都不觉得慢吗?今天的博文是由客座作家、《极地研究》主编 Helle V. Goldman 博士从期刊的角度告诉我们期刊内部是怎么处理同行评审的,共分 3 篇文章解析,今天要看的是同行评审一步:找出审稿人。

相信《意得辑专家视点》的许多读者是急于发表国际期刊的作者,通过专家的指导,改善自己的论文,了解发表的流程,如果你有过投稿经验,也一定了解投稿后焦心等待的心情。在这篇文章中,我会以期刊编辑的角度,说明期刊审稿以及编辑决策延迟的主要原因。

简单来说,同行评议过程可以下方流程图表示,而同行评议包含在“论文经过评审”这个步骤,前后还有“作者递交论文”以及“编辑做决定”这两个过程。

当然,同行评议不若流程图表示的那么简单,在我负责的《极地研究》期刊中,最花时间,同时也是最令人挫折的部分就是追着评审员完成审稿,然后等审稿人完成他们承诺的工作(有时候根本是徒劳无功),“论文经过评审”这一块实际上是充满困难的。

这里我要跳过几个关于同行评议的大问题:审稿是否公正、审稿机制是否真的有效等等。这些问题当然很重要,但不是这个系列文的重点。我想要讨论的是关于选择潜在审稿人以及找到真的愿意审稿的人,这些工作背后的真相:整个过程可能比作者想象的要更费时费力。

找出同行评议员

第一步是找出可能的审稿人选,这些人必须跟投稿来的论文相媒合,有些期刊会有自己的同行评审团,这些人时常评审该期刊的稿件,这通常适用于关注范畴较窄的期刊,对于像《极地研究》这种跨领域的期刊来说,我们收到的稿件除了有科学相关的外,还横跨其他多个领域,像是从海冰光学特性到北极熊的交配习性,甚至 20 世纪初在北极的航空探险,要维持有这么多领域专业的同行评审团不太可能。虽然我们也乐于联系曾经跟我们合作愉快的审稿人,但还是要持续寻找新的评审员,才能覆盖这么广泛的投稿主题。

我们采用好几种方法来找出这些可能的审稿人,我们首先会想到几个单位的同事或是跟我们有所联系的人,我们也会看论文里文献清单的作者。还会使用一些相关的搜索词,比如论文题目、摘要、我们能力所及的学科知识等,在Web of Science(WoS)上寻找那些没有被引用但具有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WoS 是很方便的工具,不止可以找到参考文献里的作者,还能检查潜在的同行评审员是不是曾经跟投稿的作者合作发表文章过。

有时候作者会推荐审稿人,虽然这看起来对期刊编辑是好事,有些作者会利用这个机会把自己的论文交给认识的人审稿,有时候甚至是自己审自己的稿件1,已经有好几个类似的案例,让期刊编辑开始对作者推荐的审稿人避之惟恐不及。

至于《极地研究》,我们会考虑作者推荐的审稿人,我们不想无意义的抨击愿意为《极地研究》贡献的人,所以会固定使用 WoS 检查这些推荐人,也会试着用其他方式确认被推荐的人确实拥有审稿所需的专业,而且近期没有跟投稿的论文作者合作,也没有跟作者来自同个单位,在看过这些都没有问题后,我们就有可能邀请作者推荐的审稿人。

不过,还是得说,很少有投稿到《极地研究》的论文是只交给作者推荐的审稿人进行审稿的,有时候,在三位审稿人中会有一位或是两位是作者推荐的,但大多数的情况是没有任何作者推荐的审稿人最后真的审了稿件,这是因为我们的编辑基本上都能找到更适合审稿的人选,还有就是,作者推荐的人常常会拒绝审稿。


意得辑| 优质润色(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image.png


image.png


更多详情访问:意得辑优质润色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69813-1236991.html

上一篇:全球博士过剩,中国呢?
下一篇:如何第一时间获取新冠肺炎最新研究文献
收藏 IP: 180.169.14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