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xiong198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xiong1987

博文

“看海”会不会成为新‘常态’

已有 2421 次阅读 2016-7-7 15:1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城市化, 建筑, 看海

      最近暴雨突袭长江流域,造成长江流域洪水泛滥,长江面临历史大考,截至7月3日统计,全国已有26省(区、市)1192县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3282万人,紧急转移148万人,因灾死亡186人、失踪45人,直接经济损失约506亿元。接着进一步降雨持续,灾情有望进一步加深。当前的第一要务是我们要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防洪抢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于水火之中。

      但是,痛定思痛,灾难过后我们必须反思造成如此灾难的原因。这种灾难可谓是扫荡式的,生命受到威胁不说,造成了财产的大扫荡,看到一幢幢房屋的倒塌,一辆辆汽车的沦陷,一头头牲口的流失,一滴滴眼泪的垂下,无不像针一样刺痛我的心,因此我觉得有点说点什么的必要了。

      鲁迅离开了我们,他的文章留世百年后渐渐在教科书中越来越少了,我们不愿意听他老人家的骂声了,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退步。一个听不进批评的民族是不会进步的,一个只听批评的民族是奴性的。钱学森也离开我们了,他一直疑惑不解的是现代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而恰恰钱老本人就是一代大师。真可谓硬科学和软科学领域精通颇多,建树等身。

       言归正传,这次大半个中国被洪水吞噬,最直观的原因是持续强降雨,一周之内以武汉为例7天降雨量接近600mm,创有记录以来周最高纪录。这的确是几十年一遇的气候灾难,但是夏天梅雨是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这次只是大一点,就造成了大半个中国的受灾,以往没这么大,很多城市照样一下雨就看海,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基建没有跟上脚步,历史欠账太多。气候是个系统工程,全球变暖已是不争事实。气候的变化会造成气候的紊乱,气候预测更加困难。极端天气更加密集,蝴蝶效应更加明显,厄尔尼诺更加肆掠。

     地球变暖目前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既然改不了老天,就要改变自己,人类能够从山顶洞走到高楼大厦中,是自我改变的结果,接下来我们必须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要有所突破。城市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工程就是要联动各个因素,我们的城市规划中没有这样的先例,以前看到过一篇文章说青岛是中国唯一一个不怕淹的城市,德国殖民期间,盖房子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功能全面的地下下水道,还有日本也是这样,我们知道,日本也是一个多灾的国家,但是他们对于灾难的从容,和对灾难的抵抗力是我们没法比的。这点不得不承认,最近看到新闻说日本已经把福岛核电站的核废料出来出来,打算做建设高速路的地基材料,虽然在实验阶段,不得不说这个民族在处理灾难的远见和科学态度。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我们城市的下水道更像是面子工程,或者与发达国家相比好像是做家家。一个小沟沟,每次看到工作人员钻到下面抢修什么线路时候,我心里是五味杂陈的,很同情他们,他们是农民工,但是也很痛恨这方面的专家,为什么不能好好设计,做出这样的次品,在高成本人工的发达国家,这是不可想象的。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越来越多,城市人口越来越多,高房价就像给城市基建吃了春药,现在中国随便拿一个城市在发达国家相比都是超级大城市。这样的城市容量和规模,加上落后的设计和缺乏科学的管理,一遇暴雨就看海的灾难出现是不难理解的。中国城市建设没有层次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上,二是空间上,三是历史上。1)时间上,中国的现代建筑大部分都是在改革开放期间建成的,特别是较为集中在最近20年内,这也是中国的建筑寿命很短的原因,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在全国两千多个县城建成县级城市,在几百个市里面建成地区城市,一方面没有一个技术和基层积累的过程,另一方面造成了千城一面。没有文化积淀和特色彰显。本身就促使了建筑本身的短命,当然,这是从建筑文化方面的考量,建筑和城市的初级功能还是住人,遮风挡雨。让人们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创造未来。2)空间上,现在的城市都是铺大饼式的建筑,一个偌大的城市,住不了多少人。还让每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感觉到压抑,感觉到生活空间受到压缩,人从进化到现代文明,心里还是需要安全距离的,这个安全距离是城市空间给我们营造的舒适度和体验,真正看一个城市不应该看人口总数,要看人口密度。这样来看中国的很多城市都排不上名,当然不包括港澳台地区,香港和澳门人口密度是很大的,地方小,但是世界知名度上确遥遥领先。以澳门为例,33平方公里上住了61万人,这是什么概念呢,举个例子,用不到一个乡镇的面积,住了一个县还多的人口。在我们看觉得是不可能的。武汉84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住1000多万人,还是堵,还是挤。人口密度澳门约是武汉的16倍,并且生活质量上还不一样,这就是我们的城市铺大饼,没有层次感,上拆下挖照样解决不好问题,因为基础设计和顶层设计都没有做好,空中楼阁肯定不会长久。3)历史上,我们的建筑没有继承,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城市建筑破坏很大,保留下来的不完整,破坏大,随着城市的扩张,很多被拆迁,零星的传统建筑不足于保持城市的特色,造成千城一面的窘境。

      为什么我们的城市会被淹?老天给了一盆大雨,我们的城市没有接住而已。一个人一秒钟喝一杯水会被呛死,一分钟喝一杯水安然无恙。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可以知道,如果我们把这一盆大雨分流,天上地下都存一点我们的城市就不会这么束手无策了。而目前的状况是我们的天上地下都帮不了,这是我们城市规划当初没有考虑到的。何谓天上,就是地面以上的,我们的建筑都是钢筋混凝土玻璃的,植被,苍天大树被楼房取代,造成了雨水一下就顺势流到地上,地上的排水口,下水道根本没有能力应付,地下由于大面积的水泥硬化,填湖建房,河道淤泥,造成了土壤对雨水的吸收为零。土壤对水分的吸收保墒可以保持地下水的稳定进而保持地形的稳定,很多城市路面突然塌陷,这就是缺水后造成土壤的塌陷。假如我们的建筑有层次感,地上地下设计合理,地上植被丰富,各种样式的建筑错落有致,地下硬化合理,下水道排洪能力完善,有机调动分流,把暴雨洪水有序的按照我们的设计去到对的地方。这就是科学的力量。以上两种不同的设计造成不同的结果,可以剥离开来看:老式设计就像是建了一个大的水泥池子,池子有些小的出水口,还不一定比水平面高。第二个设计就像是一个大的草原,里面安装一个大的出水沟,先吸收一部分,吸收不完的排掉。这就减少了人为对环境的干扰,正向引导。简单对比发现:有机设计的建筑是我们的未来之路。

      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有机建筑,何谓有机建筑,有机建筑是一种崇尚自然并且赋予生命的,自然是有机建筑基本和设计的灵感之源。任何活着的有机体,它们的外在型式与内在形式结构都为设计提供了自然且不破坏的思想启迪,有机建筑与造型理论由"自内设计"理念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每一次设计都始于一种理论、一种概念,由此向外发展,在变化中获得形式,不仅如此,建筑本身就是一个有机体,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人类也是属于大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也不能超越大自然的力量,所以在对自然生态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生态环境发展对未来的启示相当重要。(这是度娘的解释)提炼出来就有以下几点:1)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干涉,2)和自然环境高度协调统一且功能完善。现在的城市虽然已成定局,但是进行有机化改造还是大有可为的。利用大数据分析,建立生态模型,评估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设计类似有机建筑。我们的城市不看海就不遥远了。

      非专业评述,欢迎大家交流指导批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66950-989218.html

上一篇:冰乙酸瞬间变成冰的有趣现象解析
下一篇:从山东三名大学生被骗身亡所折射的种种问题
收藏 IP: 58.50.108.*| 热度|

1 姚伯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4: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