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ysicsxuxiao 致远

博文

说说学术评价,兼说对陈安博士想法的理解

已有 3651 次阅读 2013-1-2 01:04 |个人分类:科学评价体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陈安, 科学评价, Tenure

这两天陈安博士火气很大,大家可能都关注陈博士的气,而不太关注他讲的理了。
绝大多数人都同意,一个学术成果的大小,是依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而定的。
但是,在限定的时间内,每个学术圈中人,都要吃饭穿衣,养家糊口,所以必需限时要我们的评价部门给出评价。这就使得恰当的学术评价往往既困难又复杂。
所谓复杂,是因为在当今学科众多,甚至学科里又有很多方向,这些学科还相互交叉,往往引起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真是“鸡同鸭讲”。而科研又涉及各种利益,复杂事情就更复杂。
所谓困难,是因为学术的成果,往往是“中间产物”,不能够马上体现为实际的新产品,新工艺,新制度,见到立即可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看起来“抽象”,很难设立一个客观的办法“测量”学术成果意义的大小。华罗庚当年曾讲:“快发表,慢评论”,就是针对这个困难而说的。显然,华老也没有什么好主意。
现在各种评价学术的办法和改良的主意很多,实际上真正归纳起来只有两种:
(1)依靠由学术杂志建立起来评价体系;
(2)各种专家评审而形成的评审体系。
第一种办法的弊端已经非常明显,比如现在医生也讲发SCI,而不是看病水平有多高了。
第二种办法的弊端,至少在国内的长期实践中,大家也非常清楚:不合某个"圈子"的胃口,你是没有办法获得某个基金的,这当然就大大降低了"创新"的可能。进而言之,如果基金和评审中掺入人情,那么评上的人当然要感恩,自然降低资金使用的有效性;验收评审,评优等等又容易,也就降低了项目承担人的责任感。
 
在此情况下,陈安博士的主意是说,在制度设计中,使评价体制尽量靠近学术评价的最后标准:经济和社会效益。其具体的办法是:
(1)对于靠近应用的学科,给定一定的孵化时间和孵化资金,成熟后,则应该自己到市场上找饭吃;
(2)对于离应用有一定距离的学科,也给定一定的孵化时间和孵化资金,然后依据其承担项目的明显的社会效应来评价,当然这个评价还是要看学术杂志评价和同行评审,但是周期较长,如果当事人有问题也有时间发现,并规避其风险。这比较符合华老的主意。
 
从陈安博士的主意可以看出,他是不太同意王鸿飞研究员的办法的。因为在目前情况下,所谓由海龟主导的Tenure track,实际上相当于国家花上一大笔钱去买未来完全不确定的成果。
 
我想我是大致同意陈博士的观点的。不过,要劝陈博士消消火,最好对事不对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31678-648713.html

上一篇:教育者:大教授们的传说和故事
下一篇:新年献辞:科学网是好地方
收藏 IP: 219.153.102.*| 热度|

8 陈安 戴德昌 吕喆 谢力 陈楷翰 徐传胜 刘锋 var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2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