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亲爱的研究生:你会与导师沟通吗?【已发表】 精选

已有 17652 次阅读 2019-9-7 07:14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本文是本博主(马臻)写的,已由《中国研究生》2019年第8期研究生新生指南专刊刊登。]

我曾经收了一名从我们系别的课题组转过来的博士生。在他正式加入我的课题组之前,他的导师告诉我:“他的沟通能力不行。不过你多一个帮手也好。”当时我心想:只要学生埋头苦干,不会说话也无伤大雅。

但是他进组后,经常往外面跑,我电话联系不上他。回到学校,他又说他一不小心,把他父亲的车钥匙带到了学校,于是想把车钥匙送回去……

后来我又收了一位学生。一天晚上我打电话问他科研进展,他说“这篇论文整不出来了”。我好说歹说,他就是不肯说出根本的原因……

读研不只是做科研,还涉及和导师相处、沟通。其实作为导师,我很累——平时花了很多时间和学生沟通,既要指导学生做科研,又要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曾说,如果研究生没有那么多事儿,那么他们的科研效率能大大提高。那么,研究生究竟要怎样和导师相处或者沟通呢?沟通什么呢?

学生在确定导师之前,就要和老师进行沟通。很多学生脑子里没有概念,他们“只要能录取,怎么都行”。进入课题组,才发现导师既不提供科研点子,也不及时修改学生的论文,甚至让学生做杂事。其实,学生在确定导师之前就要问清楚:自己进课题组以后做什么课题?做这个课题,需要哪些知识储备?要用到什么仪器?是把样品送到校外机构测试,还是实验室就有完备的测试条件?课题组的理念是什么?是以发表论文为导向,还是以做企业研发课题为导向?如果做企业课题,那么是否还要另外做一个基础课题?研究生达到什么要求才能毕业?导师的指导风格是怎样的?是每天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学生的头顶,还是“放养”?学生是需要每天签到、朝九晚十,还是能自由安排时间?课题组是集体劳动,还是每个学生做一个课题,并拥有第一作者署名?读研期间,有多少时间能用于实习和找工作?学生在确定导师之前,有权向老师和其他学生了解情况。了解这些,将避免今后很多麻烦。

学生在确定导师之后,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亲身实践、问导师、问课题组别的同学),进一步掌握导师的行事风格。有的导师对学生不放心,希望学生经常向他“报备”科研进展和寒暑假安排。那么你就得主动地向他汇报。有可能他听了几次汇报,对你放心、满意了,就放手让你开展科研。还有的导师忙于各种事务,希望学生别去烦他。那么,你就想一想自己能否较为独立地做实验、写论文。学生遇到困难,可以主动找老师,也可以问实验室的师兄、师姐,还可以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如果学生觉得导师的行事风格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学业进展和职业发展,那么可以坦率地找导师谈一谈(我接下去还会谈到这一点)。但要知道,导师的脾性不会轻易改变。研究生如果改变不了导师也换不了课题组,那只能适应环境。读研三年时间一晃而过,学生没有时间纠结,只能往前看,努力完成毕业论文。

要阶段性地通过坦诚对话核查学业进度是否合理,阐明师生彼此的期望值,明确下一步怎么做。导师会阶段性地给学生提供反馈。有时候导师频繁给出反馈(比如一天到实验室催问五次),这可能是因为他对你的科研课题很感兴趣,急需得到好的实验结果。也有可能学生的科研进展很慢,导师非常焦急。你应该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及时整理数据,向导师汇报。有时候你吃不准导师对你的科研进展和行事方式是否满意,那么就应该直接问导师,希望得到反馈。有一次我在课题组微信群里狠狠批评了一位学生。第二天,她找我谈了一个上午。她说她本来可以找个地方独自静一静,但她想还是要找我坦率沟通。我们梳理了问题的来龙去脉,明确了下一步怎么做。

学生不同意导师的某些做法或者有自己的诉求,要勇于沟通。很多学生在网上说导师不及时帮学生修改论文或者导师让学生干杂事,但这些学生忽略了主动找导师沟通。其实,大多数老师都是讲道理的,研究生也应该讲理。对于导师的不合理要求(比如要求你经常给他的小孩辅导功课),该拒绝就要勇敢拒绝,而不要被迫答应后,心里很不爽。记得我以前读硕士时,曾写了一篇综述,当时课题组一位“小老师”让我把另外一位老师的名字加上。我不情愿,就对他说能不能不加别人的名字。他尊重了我的意愿。后来我自己成了老师,一开始不同意硕士生参加暑期实习。后来一位硕士生多次找我沟通,说如果不去实习,不但找不到好工作而且将来找工作时会消耗更多时间。虽然我不喜欢听这样的说辞,但我还是同意他在研二暑假参加实习。

沟通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以便达到好的效果。鹏飞是我和我们学校化学系一位教授联合培养的一名博士。他在化学系导师的实验室合成催化剂,利用化学系公共测试平台测试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并使用我实验室的一套催化装置测试催化性能。有时候,鹏飞会主动向我汇报工作,说他得到一些有趣的实验结果,这些数据可以整理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但现在需要用我的催化装置补测几个数据,只需要两三天时间。想着我自己的学生用这套装置短时期内还出不了一篇论文,我就让鹏飞“插队”使用我的装置。鹏飞总是这样积极争取。他做得多,发表论文、拿奖学金也多。毕业后,他去了一所世界顶级大学做博士后。

而有时候,学生不会说话,我很不高兴。我对学生催得紧了一点,一位学生顶撞说:“你对学生要求这么严,但为什么课题组学生没有在影响因子10以上的杂志发表文章?”我让学生补做实验,有的学生说:“别人不做这个实验,论文不也发表的吗?如果做了这个实验,文章能发在更好的杂志吗?”

事后想一想,科研能力是一种“硬实力”,而沟通协调能力是一种“软实力”。有的学生(比如鹏飞)既会做科研,又会和导师沟通。有的学生会做科研,但不善于和导师沟通。有的学生不擅长做科研,但善于和导师沟通。而有的学生既不擅长做科研,又不善于和导师沟通(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

虽然很多人还不明白“软实力”也很重要,但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在不断“跌倒”之后吸取教训——毕竟,现实摆在眼前,适者生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196970.html

上一篇:导师寄语:当你遇到迷惘【已发表】
下一篇:研究生师生矛盾频发?至少要警惕这5个变化【科学网微信公众号首发】
收藏 IP: 202.120.235.*| 热度|

31 周忠浩 梁洪泽 王从彦 黄永义 汤茂林 刘立 蒋敏强 杨金波 施树明 信忠保 姚伟 王恪铭 杨宁 邝宏达 杨顺华 王德华 王崇臣 彭真明 乔中东 杨延丽 曹俊兴 王羽青 陈百利 郁志勇 李毅伟 曹建军 李可 何金华 原梅妮 崔伟娜 张红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