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tu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tuo

博文

待遇低是社会的问题,不是工作擦烂污的理由 精选

已有 8557 次阅读 2010-2-19 08:01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博文《就事论事评说中外博士》贴出后,收到54条评论,可见人们对之一话题的关注。其中先后两条关于博士生和博士后待遇的评论引起了我的关注,我觉得这样的想法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挑出来,在此进一步回应一下。只为针对国内现实借题讨论,绝无与访客辩论的想法。

[12楼]: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人首先要有饭吃,才能专心科研,像老一辈为了科研不吃饭已经不是时代潮流。最近提高了博士待遇,如果能保证毕业后的出路,相信未来的博士平均水平会有所提高。很多人都有搞科研的理想和能力,但当科研养不活一个家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无奈的。

[54楼]:不知道博主如何看待国内博士博后与国外的待遇差距,注意到大家博士毕业或尤其是作博后阶段都已而立之年,而收入基本仅够糊口的,来自家庭的压力经济的压力也是影响平和的研究心境的一个因素吧。

我的回复:
1)中国科研和技术人员的正常收入(注意:是正常收入)普遍大幅度偏低,这不仅是博士生和博士后的问题。即便作到一般教授,月薪(算上所谓辉煌计划)除去税金和四金5000元上下而已,在上有父母,下有中学生子女的情况下,生活在房租>2500的上海,生活压力比博士生和博士后小不了多少。除非教授们有较多的非常规收入,但那不是职务本身带来的,不是当然收入,而是需要有点三头六臂(至少有点歪门邪道)才能得到的。

2)上述状况是由于从法规到商务,知识和技术资产在中国极不值钱的社会型态造成的。就现象说,医生做一个阑尾手术的手术费仅200多元,而年轻女孩烫发染发一次便400多元,“手术刀不如剃头刀”的现象还在继续。而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看病贵,却没有人认为烫发贵(因为可以不烫)。就其原因,是我国从上到下在事实上对于知识的不尊重。我国的专利法规定专利侵权的罚款上限为100万人民币,这是鼓励侵权的法律;我国的公司法规定技术资产的股比上限为33%,这是歧视技术的法律。我国对于教育的投入占GDP的3%以下,而同样东亚文化的韩、日以及我国台湾百分比均为两位数字,日本在高速成长期竟达30%。更为严重的是,这一状况在“创新型国家战略”提出了五年之后,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另外,我国至今不实行在所有现代工业国家行之有效、安全易行的物业税,致使房屋从居住设施向生财工具弛走,更使科技人员的生活质量跳水。明白上述事情并且让更多的人也明白是你在成为戈尔巴乔夫之前唯一能够为改善现状所作的努力。为之耍独生子女脾气,自暴自弃就不值了。

3)美国将进入科学研究职业生涯的门槛设在从博士后到助理教授之间,把多数博士后挡在了门外。即使如此,在美国混学术研究这晚饭都极不容易。中国入门门槛低,(那些人人可及的)科研基金的申请更是僧多粥少。期待包括博士生和博士后在内的全体基层教研人员待遇得到大幅度提高的想法不太现实。

4)鉴于上述社会现实,我不主张学生不假思索地走上科学研究的职业生涯,即使读博士作博士后都要有明确的目的,都要考虑好得失和承受力。你若有发现科学新秘密的旷世奇才,那么吃点苦,实现之还是值得的。你如果构思巧妙,解决问题的能力超强,选学技术科学,走未来技术领袖的成才之路,虽然现在吃点苦,也是不错的计划。你即使没有什么大本事,但是热爱科研,有乐在苦中的大能耐,科研生涯更是首选。另外,在知识产权规划领域和技术经济的商务开发领域我国有着巨大的人才缺口,需要懂得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人们去充任。

5)不论你选择什么,对于博士生和博士后来说,眼前的收入不应作为主要考量。前途绝对大于博士生和博士后这几年的薪资。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小米加步枪依然需要。实话说,已经成为一般教授的我本人仍然如此。除了僧多粥少的因素外,我国科研经费在相当程度上的负筛选现状下,专注研究便没有精力跑部向钱,而与国际同行竞争却必须专注,艰苦奋斗是在先进的科研思路被完全证明之前渡过难关的不二选择。

6)整体上说,去工业发达国家读博的收获更大。但是美国三流大学(定义为低于一般州立大学但仍有博士Program的学校)的研究条件未见得比你所学领域国内最好的那些单位好(包括软硬两方面)。国外读博的生活待遇好些,特别是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其他领域,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领域由于不受NIH重视,待遇未见得太好,对拉家带口的留学生也很紧迫。我曾在回答另一位访客时讲了一个故事,重贴一遍:某年,多伦多市政府在感恩节前发布了一条向低收入家庭赠送一只火鸡的消息。三位大陆研究生根据自己的收入推算出自己符合低收入的标准,遂结伴去领火鸡。结果在现场被拒。理由为:博士生为自己的前途学习,是有前途的人群,不能当作穷人。无论怎么说,我生活苦,找工作难,毕业标准得打则扣是说不通的。

7)我不能接受那种观点:家庭经济压力大,就应在研究工作的质量上打折扣。这样做是对自己博读目标的颠覆,是对自己的负培养,也是对仍在小米加步枪的研究团队的本来已经紧俏的科研资源的浪费。无奈不是理由,与其擦烂污,不如早点离开这个行当。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0942-295988.html

上一篇:物业税如何保护技术经济乃至全民经济?
下一篇:专家啊砖家——观上海第一财经2010新春论坛
收藏 IP: .*| 热度|

22 周可真 翟保平 曹俊兴 杨远帆 曹聪 梁建华 吴飞鹏 陈安 杨秀海 郭保华 吕喆 苗元华 贺天伟 孙静宇 张旭 虞左俊 李学来 侯振宇 varian woody78 hangzhou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