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ft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ftan

博文

做科研需要什么条件! 精选

已有 21542 次阅读 2020-1-9 15:2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想做科研需要什么条件,其实需要很多,我简单的归纳归纳一下吧,至少需要:经费,团队,仪器,基础知识,聪明的脑袋,坚韧不拔的精神。


经费方面,现在的科研早已不是爱因斯坦时代的穷科研了,不管是做理论分析还是实验测量,都需要有大量的经费支持。当然,即便是早期的科研,很多也都是贵族们才能玩得起的游戏,毕竟绝大部分的科研是不能直接创造价值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验证。经费问题不论是对科研大佬还是对科研新兵都是一个大问题,对于科研大佬们来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用于争取科研项目,评估科研项目,准备科研项目的路上。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大佬们的能力关乎着一大批手下甚至同行的生存,所以对经费问题尤为的看重。对于新入职的青椒,虽然说很多单位团队里有不少科研项目,做事的经费并非那么急切。但年轻人想发展,就必须想方设法去拿到自己的第一桶金,这是能力的体现,也是发展的需要,博士后基金,所长基金,院长基金,省基金,教育部基金,国自然基金,一大堆基金即将到来。即便是对于新兵蛋子的研究生,导师们科研经费是否充裕也关乎着能否做一些昂贵的测试,买一些价格不菲的实验材料,是否能按时发放助学金等。因此,能否拿到经费,这早已成为了做科研的前提。有些民科拿着自己的工资或养老金做科研,精神可嘉,但结果基本都很悲催。


团队,想做好事情,做大事情,没有团队的科研人员可能只能局限于极个别的纯理论工作者,这里的团队主要指课题组的职工或研究生。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想要做好科研,能建立或培养一个稳定的团队,这对做好科研至关重要。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在建立团队方面让我受伤不少,两个看好的年轻人最终都没有来,给出的理由都是担心博士后能否出站,出站以后能否留校。我只能说华科是一个好学校,能让你们如此担心,这是小看了自己的能力,还是对华科如此没有信心。也罢,招不来合适的自己慢慢培养,这也是做工程技术研究的通病。做科学研究的老师们很容易找到同行,如果需要招聘博士后,只要自己科研水平高,经费充足,振臂一挥,都会有大量的新毕业的博士踊跃报名,唯一担心的是哪位更加优秀,好纠结啊。但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像我们做超导磁体技术这种小众研究,国内的同行板着指头都能数的过来,想要招聘博士后,我几乎找遍了能够联系的所有课题组,居然没有一位能够推荐给我的学生,这一点我也有心理预期,这几年几位大佬们对超导磁体非常的重视,同行们也都在默默的发展做大事,有好的学生都巴不得自己先留下,哪有流出去的资源呢。同时,工程技术的学生在社会上找工作本身相对容易,很多学生在毕业以后都愿意到企业去拿高工资。但其实这几年博士后给的待遇越来越高,甚至少数优秀的博后拿到的收入比导师还要高,但可惜的是大部分同学早已看破红尘,不想在混迹于科研,因为他们刚经历过五六年的科研的痛。所以这也造成工程技术人员的团队几乎都是子弟兵,子弟兵不好吗?挺好的,我也想当,可惜导师早已退休了。还是好好培养自己的学生吧,没有几年也就能成长起来了。


仪器,仪器很重要,没有好的设备,很多实验现象根本就没法看到,所以科研仪器卖的才会那么贵,所以国内才会争相建设了很多国家大科学装置。很多人说,冷冻电镜就是发ncs的至宝,也对,没有这个宝贝,也许大家就不会认识颜美女。但钱能办到的事情就不是事情,只要经费充足,大部分的科研仪器都可以买到,少部分的科研仪器都可以共享到。所以这里又会引申出另外一个现实的问题,很多科研仪器我们只能进口,国产的科研仪器质量差,也没有人买。虽然国家呼吁了很久,但评价体制不改,这个问题就是无解。生存都解决不了,又有多少人去花心思钻研科学仪器,发不了好文章,很少的产量又赚不来钱,多少人会傻傻的安心去选择这个研究方向。当然,作为工程技术方向,我还是希望自己能拿出很大的精力去发展国产仪器,毕竟已经上了贼船,现在想转行肯定是来不及了,索性做点事情,只要自己开心就好。


基础知识,这是做科研的基础门槛。即便很多重大的发现都存在着偶然的因素,但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即使看到了新的现象,也很难理解其原因,很多时候就忽视了其存在。为何很多民科被人诟病,其实很大原因就是他们根本没有相关的基础知识,喜欢直接去钻研一些人类或自然界的重大问题,拼接一些专有的名词,似懂非懂的推导一系列的公式,让任何和他交谈的人不知所云。也许天才都是孤独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时确实很少人能够理解,但相关文章还是发表了,说明还是有同行认可并支持的。但大部分的民科都有各种的理由不去发表所谓的前沿研究,总觉得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他,又怕全世界的人很快理解了他。回到论题,基础知识对于初入行的研究生尤为重要,基础知识不牢靠想要做好科研是不可能的,科研没有侥幸,是非曲直是非常明显的,只有打好基本功,才能够走得更远。


聪明的脑袋,科研领域好像不缺聪明人,最差的也都是博士毕业了,但其实并非博士毕业就一定能做好科研。很多新闻宣传认为,清北的博士生转行做了金融,哈佛的博士生进了中学,好像就一定是人才资源的浪费。其实不然,这在高校和研究所是司空见惯的,聪明的脑袋不是文凭和履历,需要是对待每一个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能否把掌握的基础知识灵活运用,能否找到一些新的方法思路。本科生以前的学习是学习现有知识,研究生以后的科研是尽可能的创造新知识。新事物的诞生过程都是痛苦的,不然为何婴儿出生后都是痛苦流涕呢?聪明的脑袋不长毛现象,在科研领域尤为突出,痛苦的思考过程容易产生脱发,这个应该不需要论证。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的突破和创新,这对科学研究是正确的,对工程技术的研究同样是正确的。


坚韧不拔的精神,很多人羡慕科研人员,觉得这个职业多么的神圣,多么的高大上,其实他们并不懂科研背后的痛苦。我记得一位同行老师在感谢一位焊工师傅的辛苦时,焊工师傅的回答让我记忆犹新,他说:我不辛苦,科学家辛苦,我们下班以后就回家睡觉了,科学家下班了也睡不着觉。科研的辛苦很多时候是心累,因为你需要全身心的投入,甚至无时无刻的投入,专注和长期努力是必须的。长时间的加班对科研人员来说是家常便饭,大部分的科研人员根本就没有时间观念,熬夜看资料,写资料已经是基本功了,谁还没熬过几天夜啊。五点睡觉,七点起床的事情我也干过不少,事情积攒在一起,不干活肯定是不对的。基础知识+聪明的脑袋并不能完全做好科研,聪明的人太多了,大部分的工作都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积累才行。这几年的猝死在科研领域屡见不鲜,挺可怕的,每一个科研人员都应该多注意身体,但该努力的时候还是要有拼搏的精神,毕竟,熬夜的痛苦远小于科研的快乐,我们的痛苦你们不懂,我们的快乐你们同样也不太懂。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89282-1213484.html

上一篇:磁场对人体有没有影响?
下一篇:疫情下的网络会议
收藏 IP: 115.156.128.*| 热度|

14 王从彦 杨正瓴 晏成和 信忠保 叶建军 杨顺华 罗鸿幸 黄永义 郑永军 杜学领 郁志勇 曾杰 曾英杰 张红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