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多年后再使用图书馆 精选

已有 4485 次阅读 2020-9-1 07:06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六月份的时候,我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写了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字。这篇公众号文字所涉及到的内容在这里暫时就先不公开了。因为如果有人读过,这里就没有必要再说一遍。如果没有读过,这里提起来也没有什么意思。文字在微信公众号发出一些日子后,有一位我认识的某单位老师通过微信向我约稿,问我能不能把我的公众号上的文字扩展到一万字。这位老师说,这样便于在他主编的刊物上发表。

说实话,我那篇文字多是出于我的感受,有些也是我记忆中的内容,并不一定有多么精确。如果要扩展到一万字左右的话,那要做事就多了。在公众号上,如同随笔,可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而要写成一篇可以在期刊上发表的文字,肯定就不能那么随意了。

我回复那位老师说,我对这个领域没有太多的研究,而且从2000字左右扩展到一万字左右,这恐怕要需要较长的时间。那位老师说,不用着急,你先写吧,估计到九月份才能发呢。这要一说,我心里感觉压力没有那么大了。既然那东西能够发到刊物上,那我也不妨试试把文字扩展一下。

写成一万字的稿子,怎么也得到图书馆找资料。资料可以是图书,也可以是期刊,也有可能是硕士或者博士的论文。只是现在正是疫情期间,学校的图书馆没有开放,那就只有找北图了。北图是我们一直习惯的叫法,现在叫国家图书馆了,但在我们心里,还是习惯称北图更亲切。

在网上查到北图的网站。一查,现在进北图要事先预约。可以电话预约,也可以微信预约。我还有个情况,原来在北图办过的卡,已经有十多年没有用过了,现在再找也找不到了。可能还得重新办卡。但首要的是要预约能进馆的时间。网站上预约有电话。打了无数次都是占线。北图周一休息,不开馆。我那天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就在周一拨打预约电话。这次幸运,只重拨了不到三分钟,就有人接听了电话。我预约的是外借,而不是阅览。预约的时间是星期二上午。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还好心告诉我,你最好再约一次下午的。因为上午你递交了外借的书单,但书要下午才能拿到。所以我又预约了一次星期二下午的进馆申请。

星期二上午,我准时进入北图。先去办证吧,办证处工作人员一查,说我不用办新证。因为原来办过,如果遗失,可以免费补办一次。我认为自己很幸运,虽然补办的费用并不贵,只有五元,但这五元不用花怎么说也不能说是坏事。

在外借处查阅图书时,我找到了几本有用的图书,但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只外借最近三年出版的新书,而三年之前出版的图书就不能外借,只能在馆里阅览。我觉得这个规定很奇葩,但没办法。人家就是这个规定,除了遵守没有别的办法。

能借到的书不多,但也有两本。拿回来抓紧时间看。过去,我们要抄录所需要的资料,或者找地方复印。我觉得现在手机都有拍照功能,是不是可以用拍照来收集资料呢?我试了一下,感觉应该还可以。不过在把拍好的照片转到电脑上时,发现有不少照片清晰度不高,主要是对焦时手有点抖。有的只好重拍。有的照片上有书中的文字,但页码没拍上。这也没法用。在引用时,总要注明页码。如果没有页码,那叫什么玩意儿?把书借到家里来,可以多次拍照,有不清楚的,有漏掉页码的,都能重拍。

后来又用微信预约去北图阅览。而在馆里阅览的时候,问题就没有那么便利了。当时感觉拍得还不错,等把手机里的照片要转到电脑里的时候,发现不理想的照片太多了。当时花了很多时间做的工作都被浪费了,心里很熬头。后来再想预约进馆,发现抢号抢得很厉害,有好几回都没有约上。

在浏览学校网站的时候,发现学校图书馆在假期中提供外借服务,只是也是要预约,但不是进馆预约,因为疫情,图书馆不让进,只能是通过网络委托申请。即通过网络申请你要借阅的图书。图书馆工作人员找到后通知读者,然后读者去图书馆取书。我一看这个通知,觉得有戏。就委托申请了我只能在北图阅览而无法借出的书籍。幸运的是,我委托申请了四本,只有一本借不出来,其他三本都让我找到了。

学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说,因为疫情,借书期限是很长的,现在是暑假,至少到年底应该没问题。我其实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但至少这么宽限的时间,不会弄得太过紧张。总归不是坏事。

在家里用学校的图书馆,得通过VPN。原来用VPN不太熟,总是掉线。现在情况似乎好多了,我这里也不经常掉线了。所以坐在家里把一切都搞定,心里还是很畅快的。在写作时,先构思基本的思路,准备写几个部分,给每个部分分配了标题。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也都构思完毕,再进行写作,似乎也不太费事。当然,很多问题还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另外对于所收集到的资料,也要进行分析,哪些可用,哪些不可用。不能什么都一古脑儿地都搂过来堆上。

在学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中国知网使用中文期刊的所有文章。这一点还真是不借。我通过一些关键词找到了与我所写的题目相关的许多文章。这些文章,都可以直接复制下载,这对掌握更多的资料非常有帮助。过去也用过中国知网,但总没有这次用得这么顺手,这么便利。

文章完成的时间比我预想得要早。这是因为准备得比较充分呢,还是因为我的水平有限,也只能达到这个程度呢?这也不去管它了。我把初稿发给约稿的那位位老师,老师说,写得还可以。那位老师也没提出更多的修改意见,只是要把文章体例往他们期刊上需要的格式上靠。这样改了几次,而且也不费事,就算完成交差了。

这么多年都没有通过这么复杂的方式来使用图书馆。在学校图书馆,用得最多的也就是外借图书。没有像使用北图那么费劲的方式。现在通过实际使用的情况,对图书馆使用的大致情况恢复了记忆,也算不虚此行。

那么以后会不会还能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太好说,可能还能遇上,也可能再也遇不上。但遇上一次也不是坏事。以后如果再用北图,至少大致的程序不会都给忘了。

公众号.jpg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8176-1248732.html

上一篇:怎样看待中国教育
下一篇:尽快准备更多的交叉和融合
收藏 IP: 123.116.170.*| 热度|

7 王安良 王启云 史晓雷 郑永军 史仍飞 武夷山 黄永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