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j4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j403

博文

在高校当导师的最大目标是什么?

已有 5309 次阅读 2013-4-14 07:5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网上有不少讨论,觉得现在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都是为了混文凭,对科研无兴趣无热情,学生难带,小小导师无能为力。我觉得这个反应了很多社会现实,而且在这里讨论“发牢骚”的基本上是对学生负责的老师(不负责的早干自己的事情去了)。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并且承认这些客观事实,但是抱怨社会大环境,抱怨高校目前的培养制度是消极的。我个人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思考,写出来请大家交流指正。


  解决问题先要分析问题的原因。目前的现实是,很多学生,特别是本科比较差的学生,希望通过读一个比较好的学校的研究生,来提高自己文凭为将来更好的就业和生活,对自己觉得太基础以后对找工作没有直接帮助的项目无兴趣无动力,老师推一步动一步,从老师的角度看起来好像就是简单的混文凭。 另一方面,硕士博士生都是20岁出头,受中国的从小到大的教育的影响,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不知道自己善于干什么,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对本科毕业直接参加工作还有一些畏惧,同时读硕读博有个文凭的吸引,于是随波逐流,就保送或者考博了。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很多事情能够完成任务就行,做事情不积极不主动,就在混日子,混文凭。当然还有各种特别情况,但我觉得这两种类型是导致不少科学博主发出“学生难带”感慨的主要因素。


  找到了原因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向。这些学生愿意读硕读博,本身是愿意上进有追求的。如果引导的好,是完全可以化消极为主动,实现学生好带。 我个人的一些理解:

   1)让学生知道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有帮助的。我邀请一些在公司工作的朋友给组里的学生做讲座;他们有些是化学的博士,现在在做猪饲料添加剂;有些是学半导体物理的,现在做造纸厂水处理。让学生明白,未来工作要做的具体内容是很难预测的,因为你无法预知你会找到哪个公司,进入哪个岗位。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练好基本功,学术的和个人品德的。有能力,会做人,什么岗位什么工作都是能适应,有竞争力的。


  2)全面发展。出于科研高效率的需要,有些课题组喜欢把一个大项目分成许多小步骤,让某个学生只负责某一小步骤,做精做细,类似于工厂的流水线。从整个课题组来说,这是很有效率的;但是对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如果只会一个简单的技能,做很多的重复工作,对学生的能力没有锻炼与提高,学生心理不愿意,久而久之容易产生抵触心理。 所以如果项目不是特别大,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各个步骤中去,熟悉和操作各种表征仪器和分析方法,对整个项目有一些全局的认识,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干起来有劲。更进一步的,要培养学生做报告的能力,接人待物的能力;根据学生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如对细心以后想做项目管理的学生,可以培养起项目管理的能力;对喜欢仪器以后先进企业做技术的人让其参与整个仪器的购买、使用与维护的。总之,针对学生的个性和自己对未来的规划,稍微有侧重性的对学生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3)要有高追求。对硕士博士,不能让他们将自己定位于出去找份工作混个日子,而应该是干出一番成绩,有事业方面的追求。我经常告诫组内的学生,在你读研读博的时候你的同学在社会上赚钱混经验长关系;如果你硕士博士混日子,到时出来可能还远比不上到时班上最差的那个学生。因为很多时候进了社会,特别是私企,受生活压力所迫,当时天天打游戏挂科的同学可能是工作最努力的一个。能考硕士考博士的人,基本上还是班上成绩或者各方面比较好的人,如果毕业出来也就混个工作,那不如退学算了。读硕和读博士自己全方面要有提高与进步;出去以后能够自己或者带领别人做出一些事情的。


  4)鼓励而不是打击。兴趣很多时候是建立在成就感上面的。如果学生做出好的结果,或者相对于自己有进步,老师应该不吝鼓励。鼓励是100%的正能量,任何人都需要。有了鼓励,大家做起来都开心快乐,自然有干劲。


   在高校,无论讲师副教授教授杰青长江院士,本质是老师;当老师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人。因此,当导师的最大目标,不是发高档次的文章,甚至不是做出第一流的成果,而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第一流的学生。



导师与学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5454-679957.html

上一篇:痛苦写本子中
下一篇:坚持
收藏 IP: 183.94.182.*| 热度|

9 孙学军 吕喆 王天烽 罗春元 曹建军 张士宏 唐凌峰 王岚 lan660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