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海起源 Origin of the Margi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wpacific 虽喜名利,更爱真理。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202.113.11.*   [20]杨正瓴   2024-7-24 20:38
许浚远
  
中国地质大学教师
许浚远,安徽枞阳人,1960年10月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石油系 构造地质学教授,博士。

逝世日期
2014年7月21日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8%E6%B5%9A%E8%BF%9C/1808261?fr=ge_ala
  
10年了。哀悼!
IP: 59.71.254.*   [19]廖远涛   2014-7-22 10:05
许老师已于2014年7月21不幸离开了我们。许老师将毕生精力献身于边缘海的研究,他对科学真理孜孜不求的探索精神将会被大家永远铭记。许老师,一路走好!
IP: 14.116.7.*   [18]檀成龙   2014-7-6 12:18
许老师,请关注我的博客,请提宝贵意见。
我的回复(2014-7-6 14:51):一定关注
IP: 60.55.10.*   [17]wuwo   2014-4-15 20:06
关于地震的X构造,是由“日冲”形成的。
IP: 218.76.28.*   [16]lcy123   2013-9-20 19:53
非常感谢您,许老师,您的支持是我们科研的动力!
IP: 218.76.28.*   [15]lcy123   2013-9-20 11:51
中秋快乐!诚邀许老师参与,不胜感激!愧于打扰。http://www.diaochapai.com/survey/a3544933-e58e-4b13-9b0d-a75c69f10e15
我的回复(2013-9-20 12:28):已填
IP: 223.65.189.*   [14]李蕾   2013-9-17 18:27
您好,可能是我在科学网上留言太多了,被删除了。我是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名博士生,最近想做一份用户打标签行为的调研,但是我缺少研究数据,希望您在百忙中抽空帮我填写一份问卷,问卷大约需要您5分钟的时间,非常感谢您!!
链接如下:http://www.sojump.com/jq/2709468.aspx 谢谢您!
我的回复(2013-9-18 18:37):已填写
IP: 192.168.0.*   [12]方锦清   2013-3-12 10:37
真诚邀请和欢迎你来参加《2013中国网络科学论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6190-669310.html
因不知你的邮箱地址,特此留言,希望得到你的
支持!
方锦清(fjq96@126.com)
我的回复(2013-3-14 01:15):方老师:谢谢您的邀请,遗憾的是,我没有时间去,真抱歉。
顺祝论坛圆满成功!
IP: 58.48.30.*   [11]bridgeneer   2013-3-6 10:37
我是注意到x构造正好位于断层上盘不整合面附近才那么想的,离开地质行业20年了,术语都用不准了,惭愧,现在在化工行业混饭。
我的回复(2013-3-6 13:16):走了地质行业损失一个人才,化工行业也许多了一个人才。
IP: 58.48.30.*   [10]bridgeneer   2013-3-5 22:11
x构造:估计是由于结晶基底与沉积盖层力学性质不一样,导致二者沿断层面向下滑移的速度存在差异,在靠近不整合面的沉积盖层内形成了小褶皱。离开地质很多年了,练一下脑子
我的回复(2013-3-5 22:28):你的地质基础不错,但这个问题还没答到点子上。请问,现在贵干?
我的回复(2013-3-5 22:16):很好,但还不确切。缓倾正断层(拆离正断层)在x-构造处不是顺不整合面滑脱的(注意:上盘有基底)。
IP: 59.71.252.*   [9]tlgj   2013-2-28 17:38
X构造,高点平面展布脊线为S型,内部结构多期复合叠加,为下降期体系域复合扇体受后期构造改造影响,但是复合扇体整体三维形态保存完整。剖面4、5、6中阶梯状叠置构型较为明显,作为完整的地质复合体不影响X构造动力机制解释(不能只选择弧形曲线,包络线表达亦可)。此外,尺度、视野不同,综合全面更易于完善,构造、沉积联合控制。
我的回复(2013-3-5 19:45):补充一句:说你的回答太笼统,不是说你回答的太少,而是模糊。正确答案只要一两句话。
我的回复(2013-3-1 20:55):谢谢回答,但太笼统了。
IP: 61.167.60.*   [8]宋威   2012-8-31 08:26
呵呵,今天看到提醒说你回复了我的评论,结果一点击链接,连博文都消失了,是自己删的吗?还是和谐了?
我的回复(2012-8-31 12:43):博文被删了. 给你的回复是: 你说的钟馗是人,我说的也是通常人们说的是鬼头头.
IP: 60.12.143.*   [7]helen666   2012-8-1 08:58
很是欣赏您的剖白“虽喜名利,更爱真理。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更是英文您的一篇关于呼吁大学校长自律,自省......的文章而敬重您的教育良知。请关注今天科学网"浙大校长杨卫:大学要实现学科个性化发展" 一文,不知您有何感想? 这或许就是中国的“官文化”了。

一个学过地质的同行留言
我的回复(2012-8-1 16:44):谢谢您体格的信息。
杨文有几个调侃评论有点好玩:
2012-8-1 14:03:43 phd9992000
浙大学生:大学校长要实现个性化开会
2012-8-1 13:00:16 oldfaith
难道不能再等等发表高见?
2012-8-1 12:53:53 syjjliu68
打牌后又出来玩玩。
2012-8-1 11:22:42 spacecat009
还没引咎辞职切腹自杀 丢西北工业大学的人
.......
IP: 61.167.119.*   [6]pingdongzi   2012-5-19 09:12
谢谢老师的解答,我是东北石油大学的研究生,我们将有一个横向课题,我提前了解一下其演化历史,目前没接触到实际资料,还没有自己的认识,希望以后继续向您请教,祝工作顺利!        ——学生 平贵东
我的回复(2012-5-19 23:28):平贵东同学: 您好! 若需要,请交流。顺告:多看国内外文献。
IP: 61.167.119.*   [5]pingdongzi   2012-5-18 09:20
许老师,您好!想请教您关于依舒地堑成盆机制的问题。我看过您早年写过的一篇文章,提到依舒地堑是造山带伸展引起的,这里我不太清楚的是造山带的伸展是重力垮塌导致的吗?另外依舒地堑是拉分盆地吗?其形成过程中郯庐断裂变形对其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的回复(2012-5-18 09:47):关于依舒地堑中生代的演化我后来认识有变化。关于依舒地堑新生代裂谷期应该是右行转换拉张,后裂谷期可能有自身独特之处,不一定是简单的一味左行转换挤压。几言难尽,况且,近些年我没有在该地堑做工作,可能有些新资料会改变我们的以往认识,但我们关于它新生代的成盆基本框架应该没有大问题。
你若有兴趣,请写一篇“有根据的”文章(含郯庐断裂方面的内容),包括质疑性文章寄给我(请留下原始发email纪录),我可以给一个评论。希望你留下真实的姓名和单位(你可能是研究生,也要真实)。
IP: 202.114.66.*   [4]liliyy   2012-4-9 10:40
不胜感激~~~

祝您一切顺利!
IP: 202.114.66.*   [3]liliyy   2012-4-8 14:39
尊敬的许老师:
您好!我是武汉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我在科学网的“博主委员会”中找到了您,由于毕业论文的需要,想麻烦您做一份调查问卷http://www.sojump.com/jq/1412573.aspx ,可能花费您四分钟左右的时间。目的在于了解 学术性社区 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的成果可能会有助于加强您与他人的学术交流。
打扰您啦,谢谢您!
祝好!
我的回复(2012-4-8 21:20):我已提交答卷。
IP: 123.103.66.*   [2]宋敦江   2011-7-14 11:41
“西北太平洋边缘盆地的起源和演化”的问题对于我们外行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吗?
我的回复(2011-7-16 19:43):对外行没有直接意义。
IP: 211.156.112.*   [1]廖永岩   2008-10-27 13:54
许博士:
看了您的文章,觉得您提出的思想很有进步性。为什么将您的博文删了呢?
您的西北太平洋盆地的成因基本上是正确的。这在今后至少50年之内会证明的。
要说您的见解还稍有一点不足的话,那就是盆地形成动力学上稍不足,以至于您的学说没有办法解决盆地海底年龄和太平洋5000公里海底缩短的小问题。
您把地球假设成有收缩,也有膨胀,就能很好地解决您的学说的动力学的问题。
其实,既然,不管从大的时间尺度(几亿年)、或是从小的时间尺度(几年至几百年)看,日长有周期性变化、地球自转有周期性变化,那就说明地球(至少是低纬度区域)的确存在收缩和膨胀的交替变化。

博主回复:固体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大规模膨胀和收缩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早已证明了的。板块构造基本框架是正确的,虽然我曾经怀疑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6 16: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