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zhan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izhancheng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219.156.14.*   [66]hp108   2012-11-24 16:29
程老师,您好,最近有关您的《今夜无眠》和相关文章我一直在关注。
首先,看了您的文章后我对您的才学和人品很敬佩,客套话我不多说了。
关于人才的问题,让我想起了我在农村的一件事情。
那时我们下乡到大别山区的一个林场,因为山里没有走车的路,很多农活都是肩挑肩扛,我因为是刚去的知青,没有自己的扁担,干活时老要向别人借,所以很想有一条自己的扁担。因为它是干活的主要农具,所以一定要选上好的材料。
我就向一个叫熊国辅的有经验的农民请教,什么样的树材能做好扁担。他说:核桃木和樱桃木不错,轻,弹性好,但能做扁担材料的树很少。橡树不错,不会烂,结实,用一辈子也不会坏,就是有点沉,干活要多掏点儿力了。我说,枫树长得又直又光溜,不是很好吗?他说,不行,这种树看着很好,但里边的树纹(纹理)不行,怎么刨都会起“倒刺”,磨光也不行,因为已经伤到树纹了,树纹伤到了就会在用力的时候断开,而且这种树不能劈开,一劈开就拧麻花了,只能整根的用,做房梁,立柱还可以,但爱生虫,要在水塘里泡几年才行。
从此我就开始留意橡树材料了,但过了很久也没看到成才的树料,熊国辅说,有人走的地方不会有料的,都叫路过的人砍走了,要到没人去的地方找。
结果有一次我们到一个很偏僻的山里去“看山”(防止外省人来盗伐树木),休息的时候我看到远处一颗很好的橡树,赶紧走了过去,围着树转圈看了看,用手扎了扎长度,都很合适。我就喊他们过来帮我看看,几个年轻人过来看了看说,不错,就是有个枝杈长得不是地方,不过枝杈不大,可能问题不大。我又喊熊国辅过来(他人很能干,什么农活都是一把手),他说不用看,前几年我从这里路过时看过了,不行,那个树杈长的到里边去了(拿现在的话来说,这是硬伤)。我不信他能看到树里边去,我就把树砍了回去,一路想着怎么把它做成,今后就有自己的扁担了。
后来扁担做成了,也用了很久,我很得意没听国辅的话。
有一次下山帮助山下的生产队送公粮,我高兴地扛起了我自己的扁担,心想这是个露脸的机会(有个好农具在山里也是很光彩的事,说明你不是“混家”),谁知国辅路上笑着说,少挑点儿,你的扁担走长路不行(我们送公粮一般要走十几里地,来回基本一天的时间),我嘴上说知道了,心里不服,挑的和壮劳力一样多(年轻时很爱争强好胜)。
路上我们你追我赶,都不想在大姑娘小媳妇面前“丢脸”,谁知快到公社时,我的扁担咔嚓一声劈开了,我心里那个懊恼就别提了,大姑娘小媳妇走过我身边都开开玩笑,国辅已经走过去好远了,听说了后又转回来帮我把扁担扎了扎,又叫后边跟上来的人帮我匀了点粮,好歹算是把公粮送到了。
通过这件事,我可知道什么叫“眼力”。
我也在一所国家大型研究所工作,我们这里有的老工程师说:我招研究生,只招本省农村出来的孩子,比较能吃苦,离家也不太远,比较安心,成立的孩子不要,他们干不长的。
我的回复(2012-11-26 13:28):你的故事很有哲理, 谢了!
IP: 219.223.243.*   [65]李利孝   2012-11-24 13:27
真心的觉你您才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一个好的学术带头人,国内这样的老师应该聊聊无几了,往大了说有1000?
我的回复(2012-11-26 13:30):谢谢!我其实是一个很平常的老师.
IP: 219.155.226.*   [64]yuanshanhuhuan   2012-11-23 23:53
程老师好!拜读您的“昨夜无眠”、“我的反思”和“再反思”三篇博文,深深感到您不愧为人之师。您对国家、民族及青年学生高度的责任感正是我们现实社会最最需要的,本人十分钦佩。我认为毋庸置疑,老师是好老师,学生也是好学生。这个问题的讨论不只是一个博士生毕业后从事科研还是从事中学教学的贡献问题,更不只是一个人从业与兴趣问题,其远远超出了青年人是投身科研还是逃离科研本身的意义,这是一场青年成长、成才的大讨论,关乎国家之前途和命运的大讨论,应继续。支持您!
我的回复(2012-11-26 13:31):Many thanks! I also believe that the discussion is meaningful.
IP: 114.253.163.*   [63]asir123   2012-11-23 22:47
老师是好老师,学生也是好学生
人生的过程数以亿计,像猪那样活着也不是不可以,也正在多数人身上发生着。某些人的理想就是吃了睡睡了吃。人生的意义也许就是无意义,也许学天文的人,他们的世界观,老师可以参考。
这位老师和博士都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我想对老师说:以一个不是数学专业的导师去看,以一个朋友的眼光去看,以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去看,博士的选择无所谓对错,逃离或者换环境或者......都可以解释,国家,荣誉,学人,飞来飞去,地位,....只不过是老师的兴趣所在。我想对博士说:我和你类似,在学校也是觉得出类拔萃惊天动地的文章才称得上进步,也极为厌恶在别人文章上加10%都不到的自己观点或者突破而发表一篇文章,可是,中国就是这样的,你会发现你的极端,你的正气,你的完美主义,你的很多幻想,与这个国的上上下下都是那么的不合拍,你后面的道路很艰难,如果你的这个决定是在美加澳那样的国家做出,我完全支持,可是.......

两位都对,也都不对
我的回复(2012-11-26 13:33):I agree with your opinions.
IP: 58.246.56.*   [62]peacelover   2012-11-23 13:07
非常能理解您的心情。
我的回复(2012-11-26 13:33):Thanks!
IP: 124.161.53.*   [61]sagecheng   2012-11-23 11:52
这么好的老师,学生们要珍惜呀,事情总是这样的,这么好的老师这么多的机会大家不懂得珍惜还各种埋怨,程老师您应该早点把他送到变态课题组待一段时间多磨练下他的心智。让他去见识下社会的残酷,就算去做了中学老师,人生也不会总是安逸的,想着安逸的人迟早逃脱不了生活的残酷。
当下社会也确实需要给年轻人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不过你的学生我敢说已经得到了全中国最好的待遇了,哪里像我们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中国变态老板多的很,特别是很多年轻的归国牛导,在外人面前衣冠楚楚,殊不知自己的出名都是压榨学生得到,你的学生都不知道什么叫累,我们每天都是干到深夜十一二点,这种才叫累,唉,条件好了也是培养不了好学生的。反正总会纠结。还是顺其自然,中国这么多人,少了他一个还有更多的好学生的,不过如果他是天才确实挺可惜的。咱们一起感叹中国的科研吧,好老师坏老师,好学生坏学生一起充斥在这个快速但是极不健康营养的科研氛围中。
我的回复(2012-11-26 13:36):希望这亇讨论能有助改善你的环境.
IP: 65.95.179.*   [60]chinayouth   2012-11-23 10:09
陈研究员,你的学生好像对你不满啊。发了那么多东西,是不是质量不够?美国录用的Assistant Professor,往往也就有个博士毕业论文,有的还有一两篇发表的文章。你可以不写博客,帮学生做点像样的东西。
我的回复(2012-11-26 13:39):如果本专业 Top Journal 的 Regular Paper 都不算像样, 什么是像样的东西呢?
IP: 120.194.101.*   [59]刘伟   2012-11-23 10:05
只能说,程老师是个好老师,学生也是个好学生!
但是,做为年青人,尤其是家境不好的学生,生存才是最主要的!
一毕业就要面临结婚,买房,养老养小,都是花大钱的地方
搞科研,进高校做一年青的青椒,困难重重啊。
我也看过程老师自己的爱情生活,也是很苦逼!但现在的青椒,也会更苦逼!
所以,程老师要理解学生的选择。在理解和面包面前,做为人的动物都为选择面包的。
解决科研留住人才的一个关键就是待遇,只有没有生存的后顾之忧,才能静下心来搞科研。
这些都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
程老师是名师,呼吁呼吁吧!毕竟科研是国家是脊梁!
       -----一高校年青小青椒
我的回复(2012-11-26 13:41):虽然不是名师, 但的确在呼吁.
IP: 220.169.30.*   [58]罗荣武   2012-11-22 16:46
作为年龄夹在你们之间的人,我理解年轻人的选择。
当前我国变化太快,他想要快点安定下来的想法可以理解。
人不是为科研而生活的。
只有对于极少数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人,同时也具有相当经济基础的人,才能要求他们为人类的进步、为科研抛开自身的经济需求而奋勇直前。
如果他听从了,以后或许可以取得极大科研成就,但未必没有“悔教夫婿觅封侯”的遗憾。
我的回复(2012-11-26 13:45):Many thanks for your thoughtfulness!
IP: 202.120.37.*   [57]laohutiger   2012-11-21 21:45
看了程老师最近的几篇博文,突然有种想再考一次博士,做程老师学生的冲动,无奈水平太次,恐怕离您的要求相隔甚远。另外愚生对管理过于严格的老师还是非常不适应的。愚生现在的导师就很严厉,让我“早点毕业,这辈子不再搞科研”。嗨,以后继续关注您的博客吧。
我的回复(2012-11-26 13:46):Thanks and wish you a good luck!
IP: 121.22.25.*   [56]sunjinghao   2012-11-21 19:53
程老师,您好,我看到您的博文,感触良多。我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博士,论成绩和您的学生相比,实在不值得一提。但是,我依然怀着对科学的憧憬,对教师的尊敬走入大学,继续自己的科研生涯。我想原因大概如此,我的导师没有教我高超的“技艺”,我也没有超人的“天才”,所以,我没有如此辉煌的论文成绩。但是,我与我导师五年来日夜相伴,他教会了我如何看待问题、发现问题,如何去把握自己的方向,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高度。五年硕博连读,我想我获得了老师最宝贵的思想,受益终生。
博士生涯,我获得的不是“技”,而是“道”。我想您的学生可能是掌握了太多的“技艺”,而最终忘记了最本初的“道”,致使迷途了,好在迷途未远,希望他能明白您的苦心,回头是岸。

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我的回复(2012-11-26 13:52):I am learning from your comments. Thanks.
IP: 221.3.133.*   [55]郑中   2012-11-21 17:50
几个帖子就是40万点击率,真不可思议啊
IP: 128.249.1.*   [54]廖新化   2012-11-20 22:56
程老师,您缺了什么呢?缺了给你的学生提出一个大问题或者大课题,真正能吸引他,激励他,挑战他的课题。你的学生如此优秀,如他博客所说,他对你提出的修修补补的问题没有太大兴趣。
我的回复(2012-11-26 14:00):自信还是在做创新性的研究, 至少是我们提出的方法, 许多国内外同行在跟我们做.
IP: 86.26.15.*   [53]刘伟   2012-11-20 17:20
谢谢程老师推荐一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841-634222.html
IP: 221.123.191.*   [52]郭晓鹏   2012-11-20 15:21
程老师您真的是一名非常有责任感的好老板,希望您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一个有成就的50后有同理心,有责任感、会反思而减少控制欲真的很难得了,赞。
我的回复(2012-11-26 14:01):Thanks!
IP: 202.38.216.*   [51]glxu   2012-11-20 10:26
您是个好老师,爱才。
您的学生也是个好学生,有才。
无论大家做什么选择,你们都没有对错。
当前环境如此,我们都无话可说
我的回复(2012-11-27 18:19):I do hope that the environment will be improved. Thanks!
IP: 222.205.10.*   [50]fangzheng354   2012-11-19 22:20
选择当中学老师 才是大智慧啊, 当中学老师也能发文章啊 爱因斯坦在专利局都能研究相对论。离开
高校也能做科研 还能避开高校的权利纷争,不为是一个明智之举。程老师 你看问题太狭隘了
我的回复(2012-11-28 17:56):Maybe you are right.
IP: 202.113.11.*   [49]veryme   2012-11-19 13:13
他真的喜欢的话会回来的
人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没什么东西能影响人的一生,怎么选择不是问题。问题是每天都要努力
http://blog.renren.com/share/340333984/14700049860?from=0101010202&ref=minifeed&sfet=102&fin=9&fid=20257812918&ff_id=340333984
我的回复(2012-11-28 17:55):Thanks!
IP: 183.175.14.*   [48]joy516688   2012-11-17 20:21
为老师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而感动 在我看来谁都没有错,but everyone is the master of his own life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他可能喜欢做老师,他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是金子在哪都有作为 没准他就能培养出上百个 上千个别他还优秀的未来人才呢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未来的事 谁也说不好
老师不用太伤心了
我的回复(2012-11-27 18:20):I agree with you. Thanks!
IP: 123.235.38.*   [47]wj20080808   2012-11-16 22:22
您的学生保证是有迫不得已的原因。他不出国、不移民,而是献身教育,已经是国家的万福了。
我的回复(2012-11-28 18:10):Could be better than what you said.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1 2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