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xu IMR,研究员。探究真理,传播知识,弘扬博爱,快乐人生。

博文

精英教育的基本条件 精选

已有 6053 次阅读 2012-11-26 20:45 |个人分类:为师之道|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研究生, 教育, 中国科学院

是否可以将高等教育的模式划分为两类: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

美国的私立大学以精英教育为特点,规模小,师资力量强,学费昂贵。例如,加州理工学院。而公立大学则主要面向大多数纳税人(老百姓)。

精英教育的学校似乎具备这样两个特点(或者说是条件):

(一)人均占有充分的资源。培养人才最需要的就是资源!资源包括教师的质量和数量、图书文献资料、科学实验的仪器装备、教室、实验室等。没资源,办教育,那是自欺欺人。扩招的代价,就是牺牲质量,降低标准。

单位教师所教授(或者指导)的学生数量过多,就等于稀释了学生们所应该享受的资源。没有试验用的仪器和设备,学生所学的知识就等于之上谈兵,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无法做到真正地理解,更不能运用自如,只能是考完试后一忘了之。如此培养的学生,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中国学生在动手能力上不如外国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既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猪”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不仅没有钱买“猪”,也没有明白人懂“猪”,更没有条件来让学生玩“猪”,懂“猪”。

一个导师指导20几个学生,学生们会享受到什么样质量的指导?学生们的受益怎么能与只带5-6个学生之导师门下的学生们相提并论?那导师极大的可能是思想枯竭,黔驴技穷,没有什么好的问题去让学生们做。因此,精英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高的教师与学生之比。我最近问过一位美国某大学的教授,他们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本科学生每年招生不到30个,而他们的教授有近20个,他们教育质量我们可想而知。

(二)        淘汰制。精英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既不那么入门容易(学苗竞争激烈),出门则更难。再看我们,已经几乎没有任何淘汰机制,“维稳”压倒一切。导师不敢淘汰,什么样的学生都能够混出来。

前些日子,一位把孩子送到美国杜克大学读本科的学生家长对我说,她女儿,现在每天都要后半夜1-2点睡觉,作业做不完,周末也要这样。不过真能够学到东西,家长虽然承受着高昂学费的压力,但也很坦然。再看看我们的大学,能学到什么?学生们有什么压力?不要说本科生,即便是我们现在的研究生,又有多少人在周末到实验室来工作?晚上苦读到深夜?

没有压力,没有淘汰,自然培养不出来高端人才!标准低就,没有品牌,本身就有悖教育的基本规律。

 

 

 

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在招收研究生上的“窝里斗”是地道的中国特色。这在任何发达国家都是罕见的!

中国科学院的出路在于走培养精英之路,让那些选择中科院的学生享受到更好的资源,以培养“精英”和“领军人物”为特色,而非去和大学拼数量。中科院应成为“特种部队”,去执行“斩首行动”,而不是大部队,野战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的质量究竟如何?应该让社会来检验、回答。让那些没有利益冲突的国内外专家来回答。

读研究生,去中科院?还是大学?完全取决于你读书的根本动机是什么?是想混文凭?还是学真本事?今年暑期夏令营期间,一位即将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对我说,他的一个学长(现在国内某大学读博)对他说,你要是读博,最好还是去(中科院)物理所或者是金属所,在大学读博,纯粹是“坑爹”。

其实,不管是大学,还是中科院,都会有既有学术造诣,又有责任心的好导师,关键是看你自己能不能够抓住机遇,有缘相遇。关键是你自己有没有花时间与精力去研究导师的学术背景与资质,看他是否适合于你。

 

相关链接

应试教育产出英才的软肋

加州理工掠影:有大师,无大楼

孩子们在大学里没学到东西呀

博导不导,谁来问责?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校园

 

美国杜克大学校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3234-636494.html

上一篇:同是母亲河:莱茵河 vs 长江
下一篇:“论文控”:每每假日之前的忙碌
收藏 IP: 210.72.130.*| 热度|

5 魏武 郭向云 王涛 王军强 王修慧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