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xu IMR,研究员。探究真理,传播知识,弘扬博爱,快乐人生。

博文

绩效考核的误区和“辛路历程” 精选

已有 12184 次阅读 2009-12-29 16:15 |个人分类:学术生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绩效考核, 学术评价

时至年终,对一线研究人员的又一轮年度业绩考核也行将开始。考核的内容无非是对经费进账、论文发表、申请和授权的专利、毕业学生等项目数额的盘点。考核的结果不仅轻重不同地与被考核者及其团队的切身利益(奖金、收入等)挂钩,也涉及到研究人员的“脸面”。所以有的研究人员说,需“为荣誉而战”。

事实上,客观、公正地考核研究人员的业绩远非是一件易事。它涉及到考核的终极目的究竟是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游戏规则”?由什么人(谁)来当“裁判”?更为重要的或许是,“游戏规则”和由此产生的“比赛结果”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发挥着导向作用。不恰当的“规则”不仅不能对提升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和竞争力起到正面的激励作用;相反,还会助长学风的浮躁并且在价值观上对年轻的一代学子产生误导。

纵观近十多年来对研究人员考核“规则”的演变,可透视出我们对学术和人才本征价值的认知从幼稚(片面)走向成熟的历程。“规则”的演变曾经(在有些单位可能是正在)经历过这样几个历史阶段或者误区:

1SCI论文数量论成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研究的复苏,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人开始逐渐登陆国际学术舞台,用英文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相对于从前仅仅将研究成果发表于限于国内学术共同体的中文期刊而言,这毋庸置疑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特别是对于基础研究而言)。因为在英文期刊发表的论文,毕竟是得到了(至少是部分)国际上专业同行的认可。在这一阶段,鼓励研究人员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对于提升研究工作的整体水平和研究人员(包括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能力曾经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时过境迁,片面地以论文数量论成败这一“规则”的负面作用逐步显露出来,直接的结果便是导致论文注水,学术“含金量”下降,“垃圾”文章满天飞,甚至助长了重复发表、一稿多投等不端行为。显然,“千篇工程”并不难,论文大国看来也并不难,难的是真正成为科技强国和世界一流。

2以发表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IF)论英雄。在拥有了一定数量的SCI 论文之后,如何界定论文的水平与质量这个难题便浮出水面。也有人认为,先上数量,再上质量,是一条必由之路。评价水平与质量的一个简单办法便应运而生,即根据论文所发表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的大小。随之而来的便是,只要在《Nature》、《Science》等高IF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便可“一炮走红”,被认定为是“重要成果”。不可否认,对于国人来说,在顶尖期刊上有所作为固然是创新能力提升至某一高端层面的重要标志。然而,简单地按“IF”论成败的局限性也很快暴露出来。诸如,不同学科(领域)的期刊在IF上的差异,导致逻辑上错误(甚至荒谬)的比较,即“拿苹果来比橙子”(如物理的去材料那儿比,材料的去与冶金那尔比,竭尽之能事向下游发展)。另外,即便是出现于高IF期刊上的论文,其学术价值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如此看来,在高IF期刊上发表文章不可不有,不可不求,但与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成果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必然联系。

3)经费多多益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研究经费的能力可反映出研究人员在业内的竞争力。理论上讲,在竞争中赢得经费资助一定是在工作基础、学术思想或技术路线上的创新性得到了部分同行们的认可。令人遗憾的是,现实的国情造成影响资源分配的因素错综复杂,使得资源的优化无从谈起。没有钱,固然不能做事儿;但是否钱真的可以是上不封顶,越多越好?钱与学术上的产出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是否有人去过问、追究?十分值得探讨。由于经费来源以及研究项目在任务与目标上的差异,在经费数额上可能会存在有巨大的差异。这就如同企业的产值不等于利润一样。不同项目之间经费金额的比较似乎是缺少某种合理的归一化。曾经听到过一位大学里的学院院长介绍,该校明确规定,教授每年争取的研究经费不能少于50万。按照这一标准仅仅是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教授恐怕就得下岗或者走人,可见教授们的压力之大。另一方面,从对该校推免研究生复试的情况来看,学生的质量与该校原有的名望差距甚大,这是否与教授们整天奔波于争取经费,忽视一线教学有关不得而知。

4)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强烈挂钩。“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按论文数量发奖金(n/篇)、按IF的高低发奖金(如IF´ 1000元)曾几何时都被用来作为激励研究人员的政策。考核结果过度地与个人收入的挂钩,一方面造成了收入分配上的不稳定,不合理地拉大了差距,而与实际的贡献难以相符,使得“耐得住寂寞”、“讲主义”成为空谈;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一些人为名利和金钱所诱惑,铤而走险,弄虚作假。如同破纪录的运动员服用兴奋剂一般。

从国际学术共同体的情况来看,对研究人员的频繁考核、离奇古怪的考核规则以及大幅度根据量化的数据来决定个人的主要收入,在西方国家似乎罕见。其急功近利的负面作用正在不断显露,并且被有识之士所唾弃。尽管彻底地摈弃诸如此类的考核,回归本征的学术规范,仍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对其弊端认识得越早,将越有利于从真正的意义上促进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科学地位。

 

相关链接:

剑桥的学术评价准则及我们的差距

为什么我们不能体面地实行年薪制?

  



(图片来自网络)

心路历程。来自港台用语。指思想转变的过程。
  “《长翅膀的绵羊》记录了她留学英国两年的学习、生活经历与心路历程。”(《羊城晚报》2002/8/23)
  “徐开垒撰写的《巴金传》此番再版,又补充了近3万字,记录了从初版1991年至今12年中巴金的创作和心路历程。”(《解放日报》 2003/11/18)
  “此次比赛的歌手有着年轻化、高素质的特点,他们用音乐表达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及心路历程。”(新浪娱乐2004/4/30

 



谈谈教师的待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3234-282341.html

上一篇:喝咖啡与做学问
下一篇:匈牙利人为何大师频出?
收藏 IP: .*| 热度|

24 戴力扬 王进 郭胜锋 王桂颖 郭向云 武际可 陈儒军 罗帆 蒋敏强 杨远帆 杨秀海 刘立 李宁 吕喆 梁俊红 苗元华 何金华 李志俊 贺天伟 李永丹 chtang cwru AMC agreatboy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