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e4402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e44025

博文

文化一下

已有 3235 次阅读 2011-9-15 12:58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李庄的文化岁月

 

194211月,费正清从重庆溯江而上来到长江边的一个小镇李庄,看望在那儿的梁思成,林微因夫妇。那时梁思成正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写作“中国建筑史”和“图象中国建筑史”。费正清见状大为感动。他给他妻子费慰梅的信中说:“思成的体重只有47公斤,每天和徽因工作到半夜”,“我真为我的朋友这种为继续开展学术研究工作而表现出来的艰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事实上,费正清作为梁思成夫妇的多年好友,早已为梁思成在美国几所大学谋得了报酣优厚的讲学的机会,但都被梁思成婉拒了。他说:“我的祖国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

 

19436月,李约瑟以英国文化委员会代表的身份在考察了战时西迁四川的几所大学后来到李庄。内迁李庄的同济大学是他主要考察的单位,在这里他与时任同济大学生物系教授的童第周重逢。李约瑟是在法国海滨实验室认识童第周的,那时童正在进行青蛙胚胎学研究,他新颖的研究方法给李约瑟留下了深刻印象。童第周回国后继续青蛙胚胎发育的研究。在李庄,他到乡间田野捕捉青蛙,收集蛙卵,在白天的日光和夜晚微弱的油灯光下,用老旧的显微镜探索受精蛙卵的发育规律,完成了青蛙、蟾蜍胚胎纤毛运动和极性形成的开创性研究。这使李约瑟大为惊叹。他在后来的考察报告中写道:“此发现与地球的另一端的权威人士霍尔特菲尔特的最新观点不谋而合”,“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能完成如此高水平的研究简直不可思议”。

 

在李庄,李约瑟还结识了傅斯年,陶孟和,梁思成,梁思永,李济,董作宾,李方桂等当时中国的顶尖文化名人。在内迁李庄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筹备处),李约瑟看到了大量的中国历史珍品文物,以及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等,大大地丰富了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了解。此外,李庄之行使李约瑟结识了史语所的助理研究员王玲,此后二的合作奠定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基础。

 

金沙江和岷江在四川宜宾会合而成滚滚东流的长江,李庄位于宜宾下游19公里处,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李庄古镇,目前还保留着18条明清时代的古街道,和成片的青砖灰瓦的民居。 慧光寺,文昌宫,玉佛寺,东岳庙,祖师殿,禹王宮等“九宮十八庙”形成了古镇完整的宮观庙宇群落,彰显出李庄厚重的文化底蕴。1940年同济大学率先从昆明整体搬迁到李庒,此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人类体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等都先后迁到李庄。在国难当头之际,这方圆不到1平方公里,只有3000多居民的小镇,竟容纳了一万多外迁而来的科学文化精英,延续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在李庄,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写作;童第周进行了对蛙类动物胚胎发育开创性研究;董作宾完成了“殷历谱”;董同龢撰写了“上古音韵表稿”;邓广铭写出了“宋史职官志考证”等著作…;同济大学从原来的理、工、医学院又扩展新建了法学院,在校学生达到1100多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了新中国的各科学领域的骨干,其中成为中国科学院士的就有朱洪之、陶亨成、唐有祺、吴旻、吴孟超等10多人。

 

1940-1946年的6年间,由于时代和历史的机遇,李庄经历了她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文化岁月,成了战时大后方除昆明、重庆、成都以外的第四大文化中心。那的李庄中外闻名,以致只要写上“中国李庄”的邮件,都可以准确无误地达到收件人手上。抗战胜利后,各单位陆续返回,李庄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新中国成立前,以傅思年所长为首的一批文化精英随史语所迁往台湾,这便李蒙尘半个世记。200412月,我第一次踏上李庄的土地,心中有一种天然的亲切之感。现在,历经苍桑的古镇风貌依旧,长江在它身旁静静地流过,过去辉煌岁月并没有使李庄显得过份的张扬,而在那被历史尘封的岁月,她始终保持着沉黙的平实和尊严。她的淡定和从容显示出一种历史沉澱下来的大气。2005年在海峡二岸同时隆重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李庄开始抖落下历史的尘埃,走进人们的视野中。2005年李庄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目前正在接受国家AAAA旅游景区的评审。李庄正以暂新的面貌走进历史新的一页。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5675-486605.html

上一篇:关于阿尔伯特.拉斯克奖的一些背景资料
下一篇:胸腺功能发现的故事
收藏 IP: 218.241.183.*| 热度|

2 曾新林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