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杂说一个容易被写错的姓氏 精选

已有 7263 次阅读 2019-11-23 08:46 |个人分类:汉语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万里封侯, 投笔从戎, 地名, 伺候, 问候

杂说一个容易被写错的姓氏

人与人之间总是要交流的,要交流就不免称呼别人或者写别人的姓名。把别人的姓名写错了,就是一桩很令人尴尬的事情。就是写了一个错别字,也总是不大好,即使对方不说什么,自己也应当感到有些丢面子。

有一个姓氏,许多人就常常写错,无论是手写或者是计算机拼音打字,经常写错。这个姓氏是侯,不少人常常把姓侯错写成候。

侯和候,两个字只差一竖,拼音也只差音调,所以打字也容易搞错。也不知道是不经意还是真的分不清楚,写错的人竟然常常比写对的人还多。

现在人们除了姓氏之外,只有涉及到古代的人和事的时候还用到这个侯字,在一般情况下,用侯字的时候还真是不很多。

侯,在比较老的书籍上常常写为矦,这也是从篆字转为隶书、楷书过程中最初的样子,现在的样子侯是后来才有的。

矦字的本义是射箭所用的靶子,它属于矢部,后来写为属于人部的侯。《诗·齐风·猗嗟》有“终日射侯”的句子。据说,过去君王与国家的贵族春秋季节聚会在宴会前先要进行射箭比赛,称为大射,而对于射箭技术高超的要封之爵位(这也是远古之人“选贤”的办法),这就是爵位称“侯”的来历。

后来,爵位的等级有了标准,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侯为第二等。这才有了历史书上春秋战国时期的“齐侯”、“魏文侯”等称谓,有了陈胜所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感叹。

到了汉代,侯是贵族,有封地,封地中的税赋收入归该侯享用,但是行政管理权仍然在中央政府。侯的名称往往就是该地的地名或者成为该地的地名。如,汉高祖刚得天下,还没有来得及分封各位功臣,诸将情绪不稳定,汉高祖用张良计,封与自己关系最差的雍齿为什邡侯。2012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时,全国人民都知道了什邡这个地方,都挂牵着什邡灾区的人们。又如,萧何被封为酂侯,封地就在秦代沛县附近的酂县。再如,张良封留侯,封地在今江苏沛县附近,该地以后就称为留县,如今被微山湖淹没。

不过,有时候侯的名称也随着君王的意志取得很特别。例如,刘邦未发迹时,常常带一帮狐朋狗友到家里“蹭饭”,管家的嫂子不愿意,就用锅铲刮锅底,发出“嘎嘎”的声音,以示没有饭了。后来,汉高祖分封子弟,经过刘邦的父亲太上皇劝说,刘邦才肯给这位哥哥的儿子刘信封了侯,不过取了一个怪名称,羹颉侯,这里颉字音“嘎”,就是刮锅底的声音,这个名称等于是“刮锅侯”。明明是羞辱,不过,毕竟是皇帝封的,只能听从。又如,近几年因为考古发现让知名度提得很高的海昏侯,显然也不是什么好的名称。

要真正被封侯是不容易的事情,它并不是单独做官能够做到的,因为封侯意味着君王要割裂出一块土地出来,所以它往往要求有军功,能够为君王开疆辟土,才能够“裂土受封”。这样,我们才能够理解班超为什么要“投笔从戎”,因为只有从戎才能够“万里封侯”。

不过,后来侯被用来作为对有身份的达官贵人或士大夫的尊称,被称呼者并不见得是真正的侯爵。直到现在,还有人在玩包含一匹马一个猴子的吉祥图案或摆设,象征着“马上封侯”。

上面这些义项以及姓氏侯,都读阳平声(2声)。

侯字另外还有一个义项,即福建省闽侯,侯字音调为去声(4声)。闽侯县,历史上是闽县和侯官县,都是福州的附郭县(福州城里的两个县)。

侯与候最早是同一个字,大概到了汉代,两个字才慢慢分开来,各有各的写法和意义,侯字上面已述。

候最初被写成单人旁一个矦,后来被写为候,本义是“伺望”,即守望、侦察、瞭望、观测等义。读音为去声。例如,古代有候馆或候楼,就是用以瞭望观察的高楼,斥候就是侦察兵,《后汉书·张衡传》说张衡造“候风地动仪”,候风就是测风。

由“伺望”的意思,候引申出如下现今还一直使用的意思:

  1. 等待。如等候、候车室、候选人、守候、候补、候场、候审、候诊等。
 2. 看望、问好。如伺候、问候等。
 3. 时节。如时候、气候、候鸟等。
 4. 事物在变化中的情状。如火候儿、症候等。

在现代汉语中,人们使用候字的上面这些词语还是很多的,远远比用到侯字为多。所以,很多人习惯于用这个候,在写姓氏时,也就习惯性地加上了一竖,结果错写了这个姓氏。

需要指出的是,由侯作为偏旁的字还有一些,所有这些字,都没有候字中间的一竖,如猴、喉、瘊、篌、堠、睺等。好得现在人们不大用笔写字了,都是电脑打字,这样猴、喉等字也就不大会出现多写一竖的事情的了,当然,个别书法家除外。不过,人们对于书法家的写字是很宽容的,因为他们也是艺术家。艺术家与一般人总是不一样,披头散发人们也不会以为怪。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207221.html

上一篇:高等学校要为更好地给出这30%早做准备
下一篇:素质教育与学生的出路
收藏 IP: 39.64.95.*| 热度|

21 刁承泰 郁志勇 郑永军 武夷山 吴斌 朱晓刚 段含明 尤明庆 孙宝玺 王从彦 李学宽 文克玲 徐耀 黄永义 王安良 王俊杰 段法兵 刘钢 周浙昆 张晓良 李天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8: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