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易和昜

已有 13441 次阅读 2017-9-5 08:37 |个人分类:汉语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简化字, 平易近人, 移风易俗, 格律诗

易和昜

易和昜两个字字形相似,以这两个字为偏旁的字很多,人们手写这两个字,自古以来就容易混淆。我小时候常听这样的对话:“贵姓?”“免贵姓杨,木易楊(杨)”。京剧《四郎探母》中的名唱段有这样的唱词:“我本是杨四郎把名姓改换,将杨字拆木易匹配良缘”。显然,楊(杨)并非是木易所组成的,所以我们还是应当把它们弄清楚为好。

易,据汉代人的说法,这是一个象形字,就是“蜥蜴”的“蜴”的本字。人们把它“假借”为交易和容易的易。我看这是有道理的,古人造字,总是先造容易理解的、看得见的物体,如日月,以及容易表达的事物或情况,如上下、一二三等,很多抽象的事物或动作就往往靠假借。由于易字多用于表示交易或容易,它的本义用得很少,人们索性重新造一个形声字蜴来表示蜥蜴。

易字如今用得很多,基本意思就是上面所说的两个。一个是交易、交换,引申为变易、改变,如移风易俗(在这个意义上,古人读入声,现在读去声);另一个意思是容易,可引申为平易、平和,如平易近人等(在这个意义上,读去声)。

昜,也据汉代人说,是陽的本字(陽现在简化为阳)。或者说,昜就是阴阳的阳,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不过现在没有人用这个昜字了,写简化字“阳”或繁体字“陽”。只是古人用昜作偏旁,造了不少字。而这些字,现在又都被简化了,简化得到的样子又很不相同,我们有时候要把这些简化字“转化”到繁体字的时候,就容易出问题。书写的时候,与“易”容易混淆。

以昜为偏旁的字主要有陽、暘、揚、湯、煬、楊、鍚、颺、傷、殤、觴等。其中陽简化为阳,傷简化为伤,其余的字中“昜”的部分都简化为“扬”字的右半部分,也就是说,都依照“揚”简化为“扬”的模式来简化,都是草体字的楷化。

而以易为偏旁的字主要有:踢、剔、惕、锡、赐、裼、埸、蜴等。

踢、剔为常用字,意思单一,这里不用多说。

惕字古人用得多些,主要意思是戒惧、担心、害怕等,现在常用的就一个词:警惕。这几年很流行的电视剧里就叙说了清代的大将军年羹尧在给雍正皇帝的奏章里把成语朝乾夕惕写错了从而遭殃的故事。

锡,如今一般人都只用一个意思,即一种金属,软、易熔,做“焊锡”。由于现在只用这一个意思,看到《三国演义》上说曹操“加九锡”,就不懂了。实际上,古时“锡”常常用以假借“赐”,最早这两个字音也相同(后来赐成了去声,而锡还是入声)。至于赐的声母成为c,读音为,那是近代北京话才这样读的,时间并不很久远,过去读。锡过去的声母也是s,现在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里还是属于尖字。加九锡,是指古代天子赐给大臣车马、衣服、乐器、朱戶、纳陛、虎贲、弓矢、鈇鉞、秬鬯等九种物品,这是表示特殊的优待和礼遇。

易和以易为偏旁的字,在易的这部分都没有简化,这是应当特别注意的。在70年代推行的所谓“第二批简化字”中,曾经把易和以它为偏旁的一系列字都“简化”成了“扬”的右边的样子(实际上写草体字的时候,很多人的写法也确实并无差别),但是,这些“第二批简化字”很快就废止了,现在不应当再这样写了。

以易和昜两个字为偏旁的字,还有下面的不同:

直接以昜为偏旁的这些字,其韵母都与昜一样,用汉语拼音表示为“ang”,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平声(只有极少的例外如砀、荡等)。

以易为偏旁的这些字,其读音的韵母都跟随“易”,用汉语拼音表示都是“i”,虽然现在有的字读平声,如踢、剔等,但是过去这些字都是仄声(大多数是入声,另一些为去声,如赐),所以,如果要写格律诗词,还是应当注意,这些字都算是仄声。

参考博文:重阳说“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007552.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074301.html

上一篇:说中小学的语文教材
下一篇:杂说姓氏——兼说中国人取外国姓
收藏 IP: 39.78.104.*| 热度|

18 武夷山 魏焱明 尤明庆 董焱章 鲍海飞 徐令予 李颖业 刘钢 李泳 柏舟 戎可 宁利中 朱晓刚 章雨旭 yangb919 xiyouxiyou biofans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9: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