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te1164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nte11648

博文

从独特的浪漫到共同的纠结

已有 3725 次阅读 2011-8-1 20:26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爱国, 回国, 思想改变

2年前,得到硕士毕业学校的指示,让每人写一篇在国外的感受,学校的杂志准备出一期特刊来讨论出国留学的生活经历,以期能给在校研究生一些将来发展的参考。自己也是欣然提笔,字斟句酌,用自己满腔热血写下下面这篇文章:《享受这份独特的浪漫》。然而,时隔2年,马上面临毕业的我,再来读这篇文章,却觉得幼稚的有点可笑了。关于回国不回国的问题,我没有犹豫过,那里有自己的亲人,朋友,爱吃的美食以及无数的珍贵记忆。当然更重要的是自己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在国内发展。然而关于什么时候回的想法却渐渐的在变。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当然是满腔热血,想着一毕业就赶紧回去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又2年过去了,当我再次审视自己可以做什么,想做什么,怎么才能做好的时候,我却纠结了。要马上回么??!我想我所纠结的应该也是很多漂泊海外的博士面临这个接口时所纠结的。原因不再赘述,只是想说,选择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无关爱国。最好的爱国是,不闯红灯、不随地吐痰、讲究卫生、注意礼貌、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接打电话、衣着得体、讲究诚信、不窝里斗、多了解中国文化、不看不起穷国的、不媚富国的,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别人把你误认为是日本人或者韩国人时及时纠正,我是中国人。


附录:

享受这份独特的浪漫

之所以浪漫,是徜徉于自由思维的殿堂;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在异文化之土壤;之所以要享受,是唯美于奋斗的曲折离奇。

——题记

距离第一次踏上这片异国的土地已经2年有余,做出决定时的繁复错杂、准备时的惴惴不安、出发时的新奇与不舍,还有刚刚踏上异邦土地时兴奋都渐渐的恍惚了。剩下的只有淡然与奋斗。回首这七百余日夜的留学生活,总结了三句话与大家共勉:无自由思维则无所学、无博大坚定则无汲取、无笑对荣辱则无根基。

一、为什么要出国——无自由思维则无所学

十一世纪的西方流行一句话:“要求知,到中国去!”那时候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最发达的科学、最先进的技术、最前卫的思想。如今的二十一世纪,世界的多元化和一体化使我们很难再说要求知到哪里去,但有一点是可以坚信不疑的:当今的世界,不管生在哪个国家,都必须了解世界的文化、倾听世界的脚步!多元文化给了这个世界空前的繁荣和富足,同样,也一定只有掌握多元文化的人才能引领世界的潮流。

从呀呀学语到硕士、博士,我们匆匆走在自己的求知路上,可谓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然而知识只不过是思维的载体,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只有成功地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才会有所创造!每个人的思维,都必然带有自身文化的烙印,这个烙印可能决定了我们是深陷于思维之囹圄还是徜徉于自由之殿堂。我们需要站在更加广阔的平台,认清自己的局限和不足、感受世界的博大微妙;我们需要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真正体会中华文化的精髓,驾驭自由思维如鱼翔浅底、如鹰击长空!

知识如水,思维如山,无水则山死,无山则水散。为了青山不老,我们需要纳百川以成海……

二、出国了怎么办——无博大坚定则无汲取

一旦踏上留学的征程,便会发现一切的新奇都慢慢平淡了。“留学生”这个曾让自己满怀憧憬的字眼似乎也突然失去了炫人的光彩。原来洋人的风衣没有那么潇洒;洋教授的课没那么好懂;洋国的论文没那么好发;去租房子或者买东西时可能遭遇少许的歧视和不公;一些原本非常简单的事情可能因为是个外国人而变得遥不可及;孤独与无奈也伴随着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的触及而衍生……出国几个月便志向消失殆尽,浑浑噩噩、惨淡度日之人不绝于耳、于目。

适应期是困难、甚至煎熬,可也是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是对我们思维方式和胸怀的挑战。首先是气度:“胸怀千里,自无囿于草芥”不卑不亢,在不丧失自己民族特点的基础上虚心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文化、思想、观念才能赢得认可和尊重。要国际化,就必须冲破地域观念的樊篱,懂得求同存异、客观的选择与评价。其次是态度:“坚志而勇为,谓之刚”。没有人会怀疑中国留学生的聪明才智,但却不是每个中国留学生都能做到自己的最好。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勇争第一的气概!挫折了,则认真寻找问题所在,从头再来,一定能笑到最后。再者是方法:“若想取之,必先予之”。要想最大程度的加快学习的步伐,我们必须尽快融入这个社会,在用心去理解他的民俗、历史、文化、民族性格、处事方式的基础上反客为主,用自己的不同阅历和见解来帮助他们跳出思维定式,当我们的合理建议被接受的时候,我们自身才能被随之接受。

三、为什么要回国——无笑对荣辱则无根基

留学时间长了,慢慢的适应了国外的生活,偶尔回国一趟,却似乎不适应了。身边的朋友回国一趟之后便满腹牢骚的人屡见不鲜,绞尽脑汁也要滞留国外的人比比皆是。理由很多:发达的基础设施、规范的管理、先进的技术条件、良好的社会福利、相对小的竞争压力……

但不管怎样,对我们每个人自身而言,国就是家,出了国就离了家。就个人发展而言,在国外,就算待上一百年,也是老外,是客人;从精神层面讲,学成就更要回国,对于一名优秀学者而言,精神的归属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归属感的一生又怎能谈得上奋斗的幸福呢?有谁愿意总是站着对方的擂台比赛呢?有人可能会说,“科学无国界,科研人员的首要任务是选择最好的科研条件,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全人类做贡献”,这句话没错,可如果能为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的教育和科研水平提升尽一点绵薄之力的话,不正是为全人类科研事业做贡献的最好体现吗?

尾声:如果你正在犹豫不决,请你摒弃一切顾虑,坚信只要努力,得远大于失;如果你已经认定,请你不要忘了温习一下我们的传统文化,民族自豪感将是你一切成功的基石;如果你马上就要启程,请你好好收拾一下行囊,带上一本薄薄的《自然辩证法》,对它的理解程度可能决定你科研生命的前途和价值。

后记:虽不是“‘独’在异乡”,也难称“‘异’客”,但“每逢佳节倍思亲”却是字字千金。囿于篇幅,言尽于此,若能于学弟学妹们有丝毫之启发,幸甚之至!

200911月草于宇都宫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02840-470763.html

上一篇:求知如水
下一篇:医患关系恶化的解决途径之我见
收藏 IP: 192.188.74.*| 热度|

3 贤乾隆 张玉秀 徐迎晓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8: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