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te1164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nte11648

博文

求知如水

已有 3763 次阅读 2011-7-28 22:5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知识, 专才与通才, 博与精

今天阅读了北大理论物理博士生邵立晶同学的博文《成为一个出色的科学家需要的素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3790&do=blog&id=461223
我看了邵同学的资料,很显然是位非常优秀的北大学生,在本科生的时候就曾经被研究生会邀请做学术报告,可见非同小可。
而邵同学顿悟的这个“成为一个出色的科学家需要的素质”却不敢苟同。
以下红字的是邵同学的部分博文
    一个人在某个很小的领域,掌握了一些专门的能力,而会这些能力的人,全球少于100人(最好10人),那么,他/她就一定会是一个好的科学家,一个受人尊敬的科学家,所做的成果是有原创性的、前瞻性的、重要性的。
这些说的没错,这样的科学家才叫科学家
    当然,能够同时是个“通才”当然更好了。特别是那么原先的“专才”,在多年以后(年迈以后),有可能成为一个“通才”。而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次序——想做“通才”,必先做“专才”!
    所以,博士(博士后)期间很重要的point是,掌握一些只有少数人会的知识点与能力,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工作。
然而后面的这些point就不敢苟同了。科学家是掌握了一些专门的能力,具有原创性的,前瞻性的,重要性的成果。这是他们专的方面,然后邵同学忽略的是他们这些能力怎么来的。他们的这些专一定是建立在对本领域,相关领域,甚至某些看似无关的领域的知识的深入广泛的理解上的。没有这些雄厚的基础,怎么可能有独到的见解,又怎么可能会有连续不断的原创性成果?至于邵同学为通才和专长排的序以及让博士或者博士后去把重心转移到掌握一些只有少数人会的知识点和能力,做别人做不出来的工作就更不敢苟同了。首先通才和专才无序可排,下面具体论述;其次博士或者博士后尤其是博士,要想做出高水平的成果,不下苦功夫深入,广泛学习前人成果是不行的。至于那些只有少数人会的知识点和能力,更是在扎实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形成的,但是这些不是目标,做科研,目的不是要掌握什么别人不会就自己会的技能,而是一个探索未知世界的自然而然的过程。邵同学的观点有点歪曲了。
我觉得不能说欲“博”先要“精”,或者欲“精”先要“博”。或者说二者都是对的。博和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博是精的基础,精是博的灵魂。一个学生走向专家的道路就像一股清流汇入大海。如果你仔细观察过一股水流向前走的过程就会很容易明白,水流遇到一个坑,刷一声一个飞溅,然后慢慢积聚把它填满,然后又折向另外一个坑,又一个飞溅,再慢慢填满。。。如此这般不断向前。在这个过程中,飞流向前就好比“精”,它使水流变幻莫测,摇曳飞舞。慢慢积聚就好比“博”,它让水流节奏优雅,厚重而坚实。很显然,二者都很重要,但如果硬要割裂开来,没有“博”,“精”一定不长久,没有“精”,“博”一定是伪“博”。其实每个人才的知识构架都是一个由无数小金字塔组成的大金字塔,区别是这个金字塔的坡度不同,有的陡些(既所谓的专才),有的缓些(既所谓的通才)。然而如果是才,就得有一定的高度,要想有高度,基础就得广泛;这就是为什么不宜过早文理分科。不管是一味的想做通才还是想做专才都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之所以不提倡分阶段(即所谓的这十年干嘛,那十年干嘛,再十年干嘛),就是因为这个金字塔在不断增高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同步进行的,一直保持金字塔的形状。而不是拉了十年砖,活了十年泥,剩十年再一下子盖好。
所以奉劝理科生尤其是立志于做科研的理科生多学点哲学,不要以为政治课都没用,如果能深入的理解,必将受益终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02840-469523.html

上一篇:穷与富的辩证
下一篇:从独特的浪漫到共同的纠结
收藏 IP: 192.188.74.*| 热度|

2 邵立晶 禹荣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