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qinsh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qinshi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112.38.98.*   [60]徐向田   2023-1-12 21:24
祝老师你好!
对你的生物毒素论文感兴趣,请推荐拜读。
                   山东医专肝病研究所  徐向田
IP: 175.42.161.*   [59]黄必录   2020-12-24 09:57
朱大哥,我花了一天写的关于细胞衰老机制,我认为细胞衰老是端粒和核糖体基因丢失而导致p53蛋白水平上升。http://wap.sciencenet.cn/blog-3440171-1263862.html?mobile=1
IP: 117.136.38.*   [58]子弹飞   2020-9-6 11:16
朱老师更新较慢啊~
IP: 175.170.79.*   [57]powerkylin   2020-6-9 13:26
您好,请问国内有研究鸟类克隆的机构和实验室么?
IP: 183.192.24.*   [56]孙学军   2019-10-28 16:07
再次申请通过微信公众号转发你最近的关于自由基和衰老的几个文章。谢谢。孙学军
我的回复(2019-10-29 08:16):孙老师,好的。谢谢关注。
IP: 123.151.77.*   [55]曹秀芹   2018-4-10 08:12
当年我的大学老师许恒龙老师讲述鞭毛虫的情景似乎还在……
IP: 110.17.72.*   [54]fuhongbo   2017-6-11 19:13
朱老师这个系列的文章还有吗?期待!
我的回复(2017-6-12 10:29):谢谢关注。鞭毛系列的文章目前想到的就是这些,所以近期不会有这个方面的新文章。如果以后发现有新的有关信息,我会再写。
IP: 82.241.177.*   [53]joyousrabbit   2017-6-9 00:09
朱老师觉得这样解释合理吗?我是门外汉,还请朱老师不吝指点一二。
我的回复(2017-6-9 10:33):你说的细胞军团实际上难以存在,而是同一滴海水里会有许多种的微生物,因此死亡的微生物所释放出来的有机物就会是公共资源,不只自己的后代才能享用。死亡快的只会把自己的资源提供给死亡慢的。
另外,原核生物没有吞食原核生物的能力。吞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细胞骨架和“肌肉”蛋白(如肌球蛋白),这些原核植物都不具备,所以没有细菌吞细菌上的情形。
IP: 82.241.177.*   [52]joyousrabbit   2017-5-28 16:01
而且那个细胞军团中,也是有的突变了,有的没突变,没突变的也跟在后面混吃混喝活了下来,最终进化成卵细胞和干细胞,突变的进化成体细胞。后来这两种细胞互相交换dna片段,就融合成了具有两种特质的全能细胞,既能永生,也能死亡。
IP: 82.241.177.*   [51]joyousrabbit   2017-5-28 15:44
而且个体死亡,收益最大的,并不是外面的其它种族,而是进水楼台的自己的后代。具体情况,我猜测蓝海里,当时形成了许多细菌军团,无限分裂,互相吞噬。当养分不足以支持继续分裂,互相又势均力敌,结果大家就这么疆着。然候有一团细胞军团,内部有一个细胞突变了,最多分裂50次就挂掉,以自己解体做养分,供养它的后代(它的后代物理位置上和它比较近,所以更有利,反正比敌对细胞近一点就成)。最终,会自己控制死亡的这团细胞军团,又能继续分裂了,通过若干次跌代,毋庸置疑将取得蓝海竞赛中的领先位置,后来再进化出来的各种动植物,也就会死亡了。
IP: 82.241.177.*   [50]joyousrabbit   2017-5-28 15:23
谢谢朱老师回复。有好多细菌,病毒,就能永远分裂下去,因为这个能力是细胞与生俱来的。而进化出定时死亡,也是出现在种族树的非常早期,那时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实就是放到现在,不死的种族对自己也不利,应为破坏生态链,最终导致自我毁灭。
IP: 82.241.177.*   [49]joyousrabbit   2017-5-27 20:36
朱老师好。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应该反过来看。细胞损伤,蛋白质磷化,并不是一种损伤,而是细胞主动发送的“关机信号”。其实蓝海以来,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现在的低等原生单核生物,都是不衰老的,人的原始卵细胞也是不衰来的,这就说明细胞不死其实是常态,“死”却是通过努力进化才发展出来的技能。从大里说,生物越来越复杂,消耗的能量越来越多,如果老是不死的话,个体无法回归大自然的总循环,连生态系统都无法维持,是无法自洽的。所以一开始的动物,大部分都是不死的,反而给淘汰掉了;恰恰有个种族,进化出了定时死亡功能,以牺牲个体保全总体的方法,反而长久存活下来。而且随着环境的改善,人类能力的提高,定时死亡的开关也在渐渐往后推迟,也是符合了进化的道路。反过来说,一旦资源恶化,反而早死的种族,更能保全后代。植物也是这样,努力长得好看好吃,以牺牲个体的方式,更多的传播自己的后代,这些都是努力进化出来的。所以,通过蛋白质损伤,损伤积累,什么的,来研究衰老,就是南辕北辙了。细胞,是很努力很努力才能让自己衰老,跟外部伤害没什么关系。朱老师觉得呢?
我的回复(2017-5-28 08:16):你的这种想法很有趣,不过我觉得细胞不死是常态的可能性不大。最初的生物都是不那么完善的,怎么能够做到不死。而且主动死亡的生物会给不主动死亡的生物保留更多的资源,有利于那些不主动死亡的生物,怎么会造成那些不主动死亡的生物被淘汰掉呢?
IP: 110.19.90.*   [48]fuhongbo   2017-2-2 08:46
朱老师过年好 最近有新文章更新吗?
我的回复(2017-2-2 12:36):新年好!最近事情比较多,过了这一段我会再发文章的。
IP: 110.19.90.*   [47]fuhongbo   2016-9-17 00:46
朱老师能写一点光合作用的?很希望看到您这方面的文章
我的回复(2016-9-17 08:27):我记下了。
IP: 117.169.6.*   [46]夏循礼   2016-9-15 00:05
非常高兴看到朱老师近期又推出了好几篇文章,又可以学到好多知识,特别是把深奥的知识有趣的、易懂的方式写出来。祝您身体健康!不要太劳累。
我的回复(2016-9-15 08:30):谢谢关心和支持。祝您中秋节快乐!
IP: 58.18.28.*   [45]fuhongbo   2016-5-15 21:22
朱老师您好:您这个博客不再更新了吗?
我的回复(2016-5-23 17:04):您好!谢谢关注。我目前有别的写作任务,所以没有及时更新博客的内容,但是以后会更新的。
我的回复(2016-5-23 17:04):您好!谢谢关注。我目前有别的写作任务,所以没有及时更新博客的内容,但是以后会更新的。
IP: 110.19.90.*   [44]fuhongbo   2015-12-6 14:30
朱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在生物学通报上拜读到您的文章,实在是受益匪浅,也买了您的科普书
《上帝造人有多难——生命的密钥》,读的越多越觉得自己知识的匮乏。
这里给您提两个不情之请,您能多写一些和高中生物教学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吗,比如光合作用,细胞分裂和分化,植物激素,生态方面的内容。
另一个不情之请是看您每次文章后面的参考文献都是英文文献,请问这些英文文献有相应的中文版吗?如果有您能否提供一个书目?
一位仰慕您的高中生物教师
我的回复(2015-12-7 01:15):Fuhongbo 老师,您好!感谢您留言中对我文章的肯定和建议。我会尽量采纳大家对写作内容的建议,也已经把您举出的几个内容记下来了。抱歉的是我不知道我给出的英文文献国内是否有中文版。您可以试试从http://www.ncbi.nlm.nih.gov 中的 PubMed 看原文,把作者名称和一些文献中的关键词打进去,就可以把这些文章调出来。
我的回复(2015-12-7 01:13):Fuhongbo 老师,您好!感谢您留言中对我文章的肯定和建议。我会尽量采纳大家对写作内容的建议,也已经把您举出的几个内容记下来了。抱歉的是我不知道我给出的英文文献国内是否有中文版。您可以试试从http://www.ncbi.nlm.nih.gov 中的 PubMed 看原文,把作者名称和一些文献中的关键词打进去,就可以把这些文章调出来。
IP: 171.213.55.*   [43]朱钦士   2015-5-28 15:18
Genexplorer,您好!孟德尔时代关于基因的概念还是比较简单和抽象的,即一个基因影响一个性状。但实际上影响植物高度的基因有许多,例如合成植物生长激素(赤霉素)的基因和合成蔗糖的基因都会影响植株的高度。这些基因的突变是否是致命的,要看具体的基因是什么,但是不会把豌豆变成其它的植物。
IP: 123.15.50.*   [42]管景帅   2015-5-15 19:33
朱老师,你好!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中,有一对相对性状,高茎和矮茎,假如我们把控制株高的基因敲除,再把豌豆种下去,长成的还是不是豌豆,即会突变成另一个物种吗?或者是长成了豌豆,但是没有高矮之分了?还是豌豆根本就无法存活?
我的回复(2015-5-20 09:27):孟德尔时代关于基因的概念还是比较简单和抽象的,即一个基因影响一个性状。但实际上影响植物高度的基因有许多,例如合成植物生长激素(赤霉素)的基因和合成蔗糖的基因都会影响植株的高度。这些基因的突变是否是致命的,要看具体的基因是什么,但是不会把豌豆变成其它的植物。
IP: 182.139.191.*   [41]朱钦士   2015-5-10 10:47
我在《科学网》上发表的部分文章已经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汇集出版,书名为《上帝造人有多难——生命的密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次性地获得这些文章。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6: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