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掌握力学才可能攻克地学难题
热度 7 秦四清 2023-5-29 20:09
力学是现代科学最早成熟的学科,也为现代各门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和数学一起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两大重要工具。能量守恒原理的发现者亥姆霍兹认为:“一切自然科学的最后目的,是把自己变成力学;只要把自然现象归结为简单的力这件事完成了,并且证明了自然现象只能这样来归结,那么科学的任务将就此终结了。” 牛顿强 ...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6483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7
科研突破:挑战不可能
热度 10 秦四清 2023-5-23 10:30
人类的发展史,可大致归纳为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历史,把梦想、行动和成功连缀起来的历史。是啊,有了梦想,才能付诸于行动;有了行动,才可能把梦想变成现实——取得成功。 纵观科技发展史,我们知道,研究者主动挑战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经锲而不舍的探索后,最终把其变成了可能乃至现实。 例如 ...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7021 次阅读|14 个评论 热度 10
科研突破:挖呀挖
热度 5 秦四清 2023-5-14 13:00
近日,一首儿歌 《 小小花园 》爆红 ,其歌词“在什么样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种什么样的种子,开什么样的花。……”朗朗上口、富有寓意,以至于被人们广为传扬。 在科研领域,尤其需要研究者具有“ 挖呀挖 ”的特质,因为攻克任何科技难题,无不源于研究者经长期深度钻研后,想象力的绽放、灵感的迸发与新学术思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7945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5
地震危险性评估的物理基础
秦四清 2023-5-12 09:21
今年 5 月 12 日是我国第 15 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也恰逢我在第五届全国巨震应对学术会议上作报告的日子。由于近期工作太忙,我没能去深圳参加线下交流。根据会议组委会要求,我提前制作了视频并发送给有关工作人员;该视频约今天 9 点 40 分 开始播放,感兴趣者可通过扫描以下二维码观看之。鉴于我的发音并 ...
个人分类: 地震风险|2239 次阅读|没有评论
读科学史书大有裨益
热度 5 秦四清 2023-4-23 15:29
每年的 4 月 23 日 是世界读书日,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 人类文明 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 保护知识产权 。在今年的 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写就这篇博文谈些感想。 通过读书(包括书籍和文章),人们不仅可吸收其中的信息获取知识, ...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7338 次阅读|7 个评论 热度 5
现代土力学之父太沙基的科学精神
热度 2 秦四清 2023-4-14 10:01
卡尔•太沙基( 1926 年 ) 照片 (照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目的,在此致谢!) 卡尔·太沙基( Karl Terzaghi , 1883~1963 )【 1 】,美籍奥地利土力学家,为现代土力学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土力学中最重要的概念——有效应力原理,建立了土体固结最基本的模型——一维渗流固结模型(也可称为 ...
个人分类: 历史事件感悟|6938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锁固型滑坡的快慢解锁机制
热度 3 秦四清 2023-4-7 10:25
大量研究表明,诸多大型斜坡的稳定性主要受其潜在滑面上高承载力的锁固段所控制【 1 】,典型如盐池河斜坡和龙西斜坡(图 1 )。 &n ...
个人分类: 地质灾害预测|6626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度 3
不负春天好时光
热度 1 秦四清 2023-3-31 11:24
春天, 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一个 迸发灵感的季节,一个 放飞梦想的季节。 45 年前的春天( 1978 年 3 月 18 至 31 日 ),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 “科学的春天”(明确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确立了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根本方针 等)润泽了神州大地,打开了解放思想的先河 ...
个人分类: 历史事件感悟|5601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何种人才能实现科研领先?
热度 16 秦四清 2023-3-27 20:42
Vito 等最近在期刊 Chaos, Solitons Fractals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Scale-free growth in regional scientific capacity building explains long-term scientific dominance ”的论文【 1 】。该文 以 3 个领域( 半导体、胚胎干细胞、互联网技术 )为研究对象,涉及 1941—2019 年全球 98000 个研 ...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15634 次阅读|20 个评论 热度 16
一次难忘的学术交流会
热度 2 秦四清 2023-3-12 13:51
学者常参加学术交流会,对于了解学科发展动向、提高认知、激发思维火花、合作发展等,大有裨益。要取得交流实效,除了报告人要有扎实的创新成果外,互动讨论环节必不可少。遗憾的是,在国内学术交流场合,既鲜见高创新性含量的学术报告,也鲜见围绕学术报告热烈讨论的情景,故难以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尽管如此,本月 ...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6939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8: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