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十问地震学家
热度 6 秦四清 2013-6-22 18:47
当前强震预测研究处于探索阶段,对有些问题仍然没有【标准答案】。 在完全揭示强震孕育过程这个科学之谜前,判断某种理论方法是否合理,有两个原则: 一为自洽性(无内在逻辑冲突,可自圆其说);二为实践可检验性。因此,不能以教科书上说的、过去的认识,轻易地否定新的认识。 地震学界该反思和总结了,若过去的认识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3293 次阅读|12 个评论 热度 6
复杂而有规律的孕震机制【1】:Adriatic M6.5级地震
热度 3 秦四清 2013-6-3 00:40
有人说,把简单的事儿搞复杂很容易,但把复杂的事儿搞简单很难。强震孕育过程比较复杂,但复杂的事儿并不等于不存在简单的规律。 图 1 是某人膜拜的洋地震学家做出来的图,如果你的视力不低于 0.1 ,一眼就能看出图上有啥不对劲的地方了吧。对了,图 1 中红圈所示的地方不是前兆吗 ?呵呵,原来是震群事件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3863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3
科学研究的误区【5】:众说纷纭的【地震预报】
热度 2 秦四清 2013-4-26 12:06
四川芦山 7.0 级地震发生后,童鞋们的兴趣被聚焦了,说嘛的都有,但基本上都是【热闹】,老生常谈的居多,有点新东东的太少。 许多人分不清概念,预测是科学家做的事儿,预报是政府做的事儿。预测是预报的基础,只有科学家们把预测研究做明白了,政府部门才有足够的把握向社会做出预报。 不是所有量级的地震都能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2953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2
科学研究的误区【4】: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
热度 1 秦四清 2013-4-15 22:40
一般认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依我看这未必,那得看是什么类型和性质的问题。 l 类型一 如果你发现并解决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那么毫无争议,你属于牛 A 。 l 类型二 如果某牛 A 根据自己建立的理论,预言了某个人们还未观测到的东东存在,以后某牛 B (或某个团队)在试验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3861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科学研究的误区【3】:熟视无睹
热度 1 秦四清 2013-4-13 11:52
地震学家们寻觅大地震前兆已经很多年了,但迄今还未找到在震前可重复观测到的唯一前兆,仍然停留在震后诸葛亮的盲人摸象阶段。 小贴士 :【唯一】很重要,若不是【唯一】,意味着有多解性,有多解性就是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若不信,看看这则报道 “ 在庆祝《 Science 》杂志 创刊 125 周年之际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4087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从孕震机制角度,探讨潮汐组合与地(强)震的关系
热度 4 秦四清 2013-4-11 12:28
俺和杨学祥老师的学术讨论很好,通过辩论可相互启发而受益。如果能达成共识更好,达不成共识也可求同存异或各自保留自己的看法。 在阅读下文前,建议先看看正反辩论方的观点: 杨学祥,潮汐与地震的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quickforward=1id=679075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4100 次阅读|16 个评论 热度 4
科学研究的误区【2】:有些东东无法得到证实
热度 5 秦四清 2013-4-10 18:08
对大概率事件发生的原因,除非从机制上研究清楚,否则任何事儿貌似都能与之扯上联系。如地球上每天都会有地方刮 5 级以上的风,如果你喜欢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你可以把某人感冒、喝醉、晕车或油价涨价、商品打折等乱七八糟的东东,与刮风联系起来,貌似都能证实这种关系的存在。 什么是大概率事件呢?这里举个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3827 次阅读|7 个评论 热度 5
谁能告诉我,深源地震的机制是什么?
热度 2 秦四清 2013-4-6 18:55
先介绍一下有关基本概念: 浅源地震 的震源深度小于 70 公里; 中源地震 的震源深度在 70 - 300 公里之间;深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大于 300 公里。一年内全球所有地震能量的释放,有 85% 来自 浅源地震 ,而且发生在地下 5 - 10 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居多。 目前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5667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2
同行专家评审,易成为原创性成果发表的【拦路虎】
热度 11 秦四清 2013-4-1 16:48
一般而言,改进、完善、验证别人已有理论方法的成果,或循序渐进、与常规认识不冲突的成果,容易在 peerreviewed 时被专家认可,易被接收发表。 而对于原创性成果,往往突破了传统认识,思想和理论十分超前,与权威们的观念相左,属于第一个吃螃蟹者,这时不但很难被专家认可,甚至作者还会被认为是“疯子”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4997 次阅读|12 个评论 热度 11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6: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