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议地震预测的加卸载响应比方法
热度 2 秦四清 2011-6-18 12:32
我国学者尹祥础等人 提出的“地震预测加卸载响应比方法”,体现了岩石的破裂主要发生在其非线性变形阶段的特征,在地震预测中也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本质上这种方法,还是一种基于“自组织临界性”的预测方法,因该方法加载或卸载的力源是引潮力。但实际上,孕震系统并不总是处于“自组织临界 ...
个人分类: 强震预测|3890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自组织临界性”误导了地震科技工作者多少年?
热度 4 秦四清 2011-6-17 22:20
自从 Bak , Tang 还有 Wiesenfeld ( BTW ),在 1987 年 发表于 “ 物理评论快报 ” 的文章中提出 “ 自组织临界性 ” ( SOC )以来,这一概念就被笼罩在激烈的争论气氛之下。 自组织临界性 ( SOC) 指的是 , 一个具有持续的能量供给、由很多基本单元组成、组成系统的 ...
个人分类: 强震预测|5906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4
青海玉树地震——典型的多锁固段连续破裂实例
秦四清 2011-6-17 19:33
青海玉树地震——典型的多锁固段连续破裂实例
由图 10 知 ,根据 1981 年 6 月 9 日 Ms6.5 级 地震,可连续预测到 1988 年 Ms6.8 级地震和 2010 年 4 月 14 日 青海玉树 Ms7.3 级地震。 玉树地震是一个典型的、沿一个断裂带多锁固段连续破裂的实例,表明经过多锁固段的累进性破坏和能量的持续积累, 7. ...
个人分类: 强震预测|3625 次阅读|没有评论
重建地震预测学“大厦”
热度 2 秦四清 2011-6-17 16:06
经过长期的探索,由于过去一直摸不到强震预测的“狐狸尾巴”,很多人就开始对强震预测搞“个人崇拜”了,人为的把其神秘化、妖魔化了。其实强震也就是断层中“一块硬石头”发生宏观破裂的结果,建立了其失稳的力学准则,并且可根据长期的监测数据(地震目录)知道“石头”破裂的程度,预测强震也没 ...
个人分类: 强震预测|3181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世界上存在所谓的“孤立型地震”吗?
秦四清 2011-6-14 14:00
因过去不知道怎样划分地震区,研究地震预测问题时只注意具体的发震断层。因此,当在某地发生一个 6.0 级地震时,经常认为该震是“孤立型地震”。 实际上,孤立型地震是不存在的。地震是断层中锁固体渐进破裂的产物,每个地震事件都与锁固体在不同变形阶段的破裂特性有关。如变形到锁固体膨胀点时,震群事件 ...
个人分类: 强震预测|2752 次阅读|没有评论
新疆与其边境地区未来10年间强震活动分析
热度 2 秦四清 2011-6-12 23:15
新疆地区是中国大陆主要的强震活动区,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成组活动特征,具有强度大、频度高、区域相对集中的特点 。新疆地区构造运动复杂,在次级构造块体间时常有强震连发的现象。由于新疆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边境线较长,特别是天山地震带的境内、境外强震活动相互间影响是明显的。在新疆及其边境地区频 ...
个人分类: 强震预测|3575 次阅读|7 个评论 热度 2
论强震预测的统计方法
热度 1 秦四清 2011-6-11 16:02
统计方法的预测精度取决于时空范围内数据的选取、样本数量等问题。一般而言,基于足够的样本数量,建立统计模型,进行短期的预测,有时也可得到满足一定精度的结果。例如根据滑坡位移监测数据,建立回归模型,预测短期内的位移变化是可行的。 但仅根据统计方法,预测岩土体的破坏与失稳问题 ...
个人分类: 强震预测|2578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强震孕震区的划分
秦四清 2011-6-9 15:22
容易想象,一个强震的孕育需要一定的空间范围,不可能没有边界。那么怎样确定其空间范围呢?过去根据活动地块、断裂带的性质及地震活动性等,也做过一些地震区、地震带的划分工作,但这些工作是定性的且缺乏严格的科学依据。 根据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我们提出了孕震时空区域划分的四项基本原 ...
个人分类: 强震预测|3174 次阅读|没有评论
浅议水库地震与天然构造地震
热度 1 秦四清 2011-6-8 17:49
过去,对水库诱发地震和天然构造地震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除岩溶塌陷型水库地震外,水库诱发地震实际上属于天然构造地震。天然构造地震是断层中锁固体渐进破裂的产物;水库蓄水后,若水渗入到断层中锁固体上,水作为一种外界因素,如同潮汐力的作用一样,可起加速或触发锁固体的破裂作用,本质上都属于构造地震。 ...
个人分类: 强震预测|3079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30 1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