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做好一个课件不容易

已有 4157 次阅读 2014-11-20 12:53 |个人分类:人才培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课件

俺这几天一直在为做这个课件【1】忙碌着,感觉有了思路,把细节做好也不容易。这里既要考虑知识性、趣味性和故事性,也要考虑人们思维的连贯性与逻辑性。

讲课的目的除了传授基本知识和科研进展外,还要让童鞋们从讲课过程中自然领略科研思维和方法,还要激发童鞋们的科研兴趣,让TA们觉得搞科研不是枯燥而是快乐的事儿。要做到这些,真的需要下功夫。

 俺做的课件中的每张片子,文字较少,以形象的图片为主,毕竟看图说话印象深刻。对理论方法难懂的部分,结合图文并茂的实例分析简明阐述,估计上过高中的人都能听得懂。讲课时,俺准备用通俗幽默的语言讲解,希望能有“寓教于乐”的效果。

下面把俺课件的提纲晒晒,希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亲们给些高见。

 

《工程地质学进展》第二讲——活动断裂与地震地质灾害

课件提纲

l 背景资料

地壳运动与地震

全球板块构造

全球板块构造与地震分布特点

中国地震分布图

中国地震地质灾害

1976728日河北唐山7.8级地震

2008512日汶川Ms8.0级地震

减轻地震灾害的方法

l 研究现状

强震预测与防震减灾

为何地震专家说强震不能被预测(报)?

研究进展

长、中、短、临地震预测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进程

地震预测的难度

意大利地震学家为何获刑?

地震能否预测是伪命题

l 问题与思考

地震与活动断裂分布的关系及其规律性?

Science》杂志公布的科学难题

积累高能量的载体是什么?

强震孕育机制是什么?

板内与板间强震孕育规律有区别吗?

强震预测理论必备的特点是什么?

l 科学思维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科学原则

简单与复杂

l 预测理论

锁固段概念——高能量的载体

微破裂丛集

应变局部化、岩石膨胀与破裂

力学模型与前兆

膨胀点与峰值强度点、残余强度点的力学联系

锁固体峰值点与膨胀点应变、能量比值

膨胀点与峰值强度点标志性事件震级的统计关系

为何会出现常数?

多锁固体破裂临界应变准则

误差修正方法

崩滑灾害回溯性预测验证

岩爆与强震演化过程的相似性

科研突破之路

l 强震四要素预测方法

l 孕震时空区域划分原则

为何从科学层面看强震可以预测?

l 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

主震事件判识原则

以丽江地震区为例

丽江地震区MS $\geqslant$ 6.0级地震事件

l 强震孕育前兆、机制与与规律

板间地震区

   2010年海地Mw7.0级地震

   2011.3.11日本Mw9.0级地震

   2010年智利Mw8.8级地震

地震前兆的长期性-1989Loma Prieta Ms7.1级地震

地震前兆的长期性-1927年古浪大地震

希腊地震专版

土耳其地震专版

喜马拉雅地震专版

日本地震专版

加利福尼亚地震专版

Adriatic地震专版

强震孕育过程剖析

l 强震孕育模式

1、震级大-小-更大”

唐山地震

汶川地震

晋西南地震区

晋东北地震区

菏泽-濮阳地震区

南澳-泉州地震区

小江地震区

当雄地震区

2、震级持续上升”

2010年玉树Ms7.1级地震

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

1920年宁夏海原Ms8.5地震

3、锁国段连续快速破裂型

1966年邢台Ms7.2级地震

4、标准型

1975年海城Ms7.3级地震

5、连续触发型

昭通地震区

6、震群破裂——累积破裂型

1999年台湾集集Ms7.6级地震

强震预测理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l 成功预测的震例

l 到达或接近临界状态的地震区

l 近期活跃的地震区

l 实现强震短临预测的途径

l 对某些地震概念和机制的重新认识

l 结语

l 建议

l 科研感悟

质疑、敢于挑战权威

热爱、执着、坚守、激情

丰富的多学科知识积累

充分的想象力

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灵感

谢谢!

 

参考

【1】如何讲好国科大“黄埔军校”研究生的第一次课?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844031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844863.html

上一篇:如何讲好国科大“黄埔军校”研究生的第一次课?
下一篇:关注预期中的康定Ms6.3级前震事件(更新版)
收藏 IP: 125.39.30.*| 热度|

10 张忆文 赵凤光 张骥 杨正瓴 吴晓娲 王少凯 梁光河 彭真明 强涛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2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