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探讨台湾南投地震区发生巨震的可能性

已有 6439 次阅读 2013-6-3 18:57 |个人分类:地震风险|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台湾南投地震区, 巨震发生的可能性

台湾岛上的活断层还是不少的,如图1所示。2013年以来,在我们命名的台湾南投地震区强震频繁发生,引起了我们的警觉。我们一直怀疑1999年集集Ms7.6(Mw7.7)级地震不是一次主震事件,到底是不是呢?本文将展开分析。


1 台湾岛的活断层分布

http://gis.geo.ncu.edu.tw/gis/eq/twactft/loc.htm

我们对主震事件的判断标准是:当一个地震区最后一个锁固段发生宏观破裂时,主震将发生。

南投地震区是否存在另外一个高强锁固段呢?先看看有关报道:

中新网327日电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地震测报中心主任郭铠纹说,仁爱乡今(27)发生规模6.1级地震,因附近曾发生2次规模6级以上地震,这是新发现的盲断层。郭铠纹说,台湾有部分断层如车笼埔和梅山断层的长度都约100公里长,如果破裂时达100公里时,可造成规模7以上的地震,破裂的长度愈长,规模就愈大,仁爱乡附近的盲断层估计也可能有100公里长。】

http://news.nen.com.cn/system/2013/03/27/010288712.shtml
如果情况属实,则该地震区具有发生巨震的构造储能条件。

1999年集集大震因车笼埔断层发生错动所致。地震发生后产生约100公里的地表破裂带,断层上下盘间错动最大可达7-8地震断层表现为由东向西的逆冲错动;位于车笼埔断层线以东约15公里的地盘整体向西北水平位移量达3-4,最大在东势达到8.5,且隆起上升达0.5(南段)至9.8米(北段)。】

http://baike.baidu.com/view/8717240.htm

假设集集大地震是一次主震事件,从图2看出,其后的强余震事件都未沿车笼埔断层分布,而是集中在郭铠纹提出的盲断层(隐伏断层)附近,这可能说明:(1)集集大地震激活了盲断层,使之开始显著性活动;(2)这些强震事件与集集地震有密切的力学联系;(3)集集地震后发生的强震不应是余震事件,而似应是另一次大震发生前的preshock事件。

根据1999年集集大震发生前积累的能量计算,本应发生一Ms7.9级地震,但实际发震震级偏小,这说明可能受到另一高强锁固段的约束。

此外,若集集大震是一次主震事件,其余震活动不太可能在2000年8月20日前结束,之后新一轮的孕育周期开始。博文【2】中提出的模式2属于这种情况。如此,余震活动的持续时间太短,不可思议。

推测的隐伏断层长约110km,若一次破裂,具有发生另一次更大地震的几何条件。

若以上推断正确,则该地震区将在N24°/E120.9°发生Ms8.0-8.2级地震,按目前地震活动性分析,在5年内就会发震。巨震发生前,不排除发生Ms7.0级左右preshock或foreshock事件的可能性。



2 台湾南投地震区地震构造图

1999年集集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引自文献[1]


综上所述,该地震区发生巨震的可能性很大,不可掉以轻心。

现在当务之急是有关部门赶紧做工作,建议采用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方法,查明盲断层(隐伏断层)的几何特征与物理力学性质等。若工作表明该断层有发生大震的可能性,则巨震事件一定会发生。

1999年的集集大震已给台湾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若巨震事件发生,其后果不堪设想。只有提前把有关防震减灾工作做扎实了,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小损失。

 学术研究,科学探索。敬请不要复制、转载与外传该博文,违者必究!

参考

[1] R.Cattin, A.Loevenbruck,X.Le Pichon. 为什么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的同震滑移在破裂平面上表现为向西北方向增大?[J]. 世界地震译丛,2005,04:58-70.

[2] 莫非台湾南投地震区会摊上大事(正式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695890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696214.html

上一篇:复杂而有规律的孕震机制【1】:Adriatic M6.5级地震
下一篇:复杂而有规律的孕震机制【2】:Niigata M7.5级地震
收藏 IP: 122.143.3.*| 热度|

1 蔡庆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8: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