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羊性”人才能创新吗?

已有 3243 次阅读 2011-11-2 09:39 |个人分类:人才培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人才, 狼性, 羊性

从小咱中国的父母就要求孩子们“听话,不听话打屁股”,长期下去,孩子们就把“听话”当成了圣旨。小孩子们好奇心重,问“爸爸,苹果为什么要往地上落呀?”老实巴交的爸爸会说“苹果不掉地下,还能掉到天上啊,哪来这么多为什么,没事自己玩去吧。”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想探明究竟,受好奇心的驱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咱中国人看到苹果落地,觉得那是天上掉下的馅饼,用水洗也觉得费事,用手搓搓灰尘,立马吃进肚子里了。

从小,我们的孩子不自觉被培养成了听话的绵羊,好奇心和质疑能力等被磨掉了不少。

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学生学习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应付考试,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从不怀疑老师讲的对还是不对,从不怀疑教科书的正确性与局限性。每次考试题都有标准答案,答案对不对看看标准答案就行了。我想如果我们的考题没有标准答案就好了,出题灵活一些,答案有多样性,看哪个学生的答案有创意不就ok了。如果哪一天大部分考题没有标准答案了,说明应试教育改革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逐步培养出来了。我们的应试教育改革刻不容缓,若旧习不改,则只能培养出国际奥数竞赛得第一的考试人才,培养不出创新人才,培养不出自己的学术大师,培养不出诺奖得主。为何许多国外培养的华裔科学家能得到诺奖,而占世界人口约1/5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至今未获此殊荣,难道不值得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吗?

实际上,许多科研难题的突破方法都没有标准答案,如有了标准答案,科研人员都该下岗了。

到了研究生阶段,知识面过窄,缺乏质疑能力,听学术报告提不出尖锐的问题,甚至没有问题可提,已成为研究生们的通病。我曾经给一位研究生说,把这篇斜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文献看看存在什么问题,结果该生看了几天,说人家的研究引入了极限分析理论,经实例验证表明与其它方法的计算结果相近,没看出什么问题。我说,首先,他的计算方法假设坡体为刚塑性性质,而实际上坡体假定为弹塑性性质较合理;再者,如果他的方法更实用,怎么能用旧方法证明他的新方法正确呢?既然旧方法和新方法得到的结果差不多,还需要新方法吗?这说明他的方法存在缺陷,新方法之所以新,至少应该证明旧方法的不合理性,甚至是错误的,新方法的适用性如何应该用监测数据验证,而不是用旧方法验证。

再说说“创新”,尤其是重要的突破性创新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目前的科研环境下,有多少人的研究有重要创新?牛A们不多,牛C们更少,介于牛A和牛C之间的人们整天为如何创新头疼,如何指导和要求科研青椒们创新?现在多数人搞的是模仿、跟踪或改进式的科研工作,多属于homework式的工作,还远谈不上原始创新。这也说明,人才的培养模式出了问题,最终会在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显现出来,民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语道破了天机。

科研创新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抓起,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和质疑能力,不能仅用“听话”、“按时完成作业”、“考试成绩优秀”作为好孩子、好学生的标准,这是解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说,我们要多培养具有“狼性”的人才,而不是“羊性”的人才。如果培养出的科研人员具有狼一样的观察、敏捷、出奇制胜的扑食能力,还愁做不出重要的创新性成果吗?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503737.html

上一篇:为新疆地震局开通“官方微博”叫好
下一篇:不能创新怨谁呢?
收藏 IP: 121.18.127.*| 热度|

8 许培扬 杨晓虹 刘洋 刘立 孙强 李方和 吴晓娲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