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评《科学通报》发表的一篇有关地震前兆的论文

已有 9207 次阅读 2011-5-28 19:56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地震前兆

看了在《科学通报》发表的一篇“颗粒介质中探测地震前兆和前兆应力-应变传播模型论文(2011,566),383-390),觉得其错误百出,不是一个科学家写的东西,竟然在代表中国科学水平的《科学通报》上发表,更是觉得不可思议。我想没上过小学的人都知道其错误所在。

1、原文说“在地震前兆应力-应变传播准静态力学问题中, 地壳岩石层应作为大尺度的颗粒体系处理.”我想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地壳岩石是一种非均匀固体介质,固体介质哪能简化为“颗粒”呢。假设条件错了,以后的各种分析还有何依据呢?

2、原文说“使用上述在颗粒介质中进行探测的方法, 尽管以前只在辽宁和北京埋设了12 个可工作的试验测量点, 仍多次成功捕捉到地震前兆信息. 所获取的1999 年辽宁省岫岩5.4 级地震, 2004 年印尼8.7 级地震和2008 年汶川8.0 级地震等地震的前兆信息数据较完整, 且具有规律性. 其中, 1999 11 29日发生的岫岩5.4 级地震, 离探测点很近(在营口的探测点距震中仅43 km), 所得前兆信息确实无疑.2004 12 26 日印尼8.7 级和2008 5 12 日汶川8.0 级两次大地震, 在距离震中数千公里处也探测到明显前兆信息.

你的仪器埋设在辽宁和北京,中间有多条断裂带的阻隔,怎么证明您能探测到印尼和汶川的临震信号呢?怎样排除不是人工震动或其它地震的信号呢?这是不是巧合呢?这也太神了吧。即使能证明是印尼和汶川的临震信号,那么依靠这种信号,强震的三要素如何预测?哪为何根据这种临震信号预测不了以后的玉树地震及日本9.0级地震呢?科学研究需要找到共性规律,而不是不靠谱的个性规律。

3、从作者绘制的形变-时间图上可以看出,其时间范围尺度仅为震前后的几个月。大家都知道,一个强震的孕育需要几十年、几百年乃至上千年时间,在长时间的尺度范围内,依靠形变“上升或下降”或“陡升或陡降”预测强震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在长时间的尺度范围内,形变“上升或下降”或“陡升或陡降”可能会发生多次,根据这种变化,谁敢预测强震是否发生及其三要素呢?充其量作者提出的方法只能用于事后检验。

悲哀,科学的悲哀。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448979.html

上一篇:议科学研究的思维同化现象
下一篇:神奇的常数“1.48”发现记
收藏 IP: 159.226.119.*| 热度|

3 黄天明 付碧宏 理论思维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7: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