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驱走“五穷”迎来“五富” 精选

已有 7414 次阅读 2021-2-16 18:30 |个人分类:热点关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破五是“送年”的意思,指过了这一天,一切就恢复到平常状态。这一天,人们习惯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以表达驱走“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的愿望。

“五穷”源自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送穷文》。在我看来,不少科研人员也面临着“五穷”的窘境,亟需驱走之以相应的“五富”充盈。

过去的科学大师之所以做出伟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在于个人独立深邃且鲜受外界影响的思考;然而,随着信息交流的日益便捷,几乎每位科研人员的思想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可导致其独立深度思考的能力断崖式下降。为什么诸多学科多年没有重要的实质性突破?我觉得其根本原因或就在于此。由此而论,我们面临着“智穷”的挑战,要改变此,唯有重拾独立深度思考这一法宝,才能让智慧之光照亮隐藏在黑暗中的自然奥秘。

衡量某科研人员成就的砝码,是看其突破或解决了什么样的难题,提出了什么样的靠谱原理/理论。如果其解决了前人无计可施的难题,提出了可载入史册的科学理论,可认为此人有真学问。否则,哪怕其著作等身、满腹经纶,也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乃庸才耳。在长期浮躁的环境下,我国诸多科研人员面临着“学穷”的挑战。要改变之,须以好奇心而非功利心驱动,才能静心格物致知以穷其理做出卓越成果,成就真学问。荀子说:“百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在前SCI时代,我国老一辈科研人员倡导以“甘坐板凳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之态度做学问;而之后,几乎是以追求多快好省地发表SCI论文从而获得名利为目的。是啊,前者良好的科研文化为诸多卓越成果(如两弹一星、牛胰岛素、青蒿素、杂交水稻)的问世奠定了基础,而后者颓废的科研文化仅催生了一大批鸡肋成果和文章写手。鉴于此,须回归科研之初心,才能改变目前“文穷”导致的不利局面。

在目前严峻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科研人员的首要使命是攻坚克难,即建立原创科学理论,攻克卡脖子技术。在攻坚克难的征途上,需要忍受物质上的清贫,精神上的寂寞,才可能登上峰顶享受一览众山小的美妙。这样的科研人员,即使努力了未能成功仍值得后人尊敬。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做跟风科研还是原创科研,是相当元帅还是士兵,是想留一时虚名还是一生英名,自己选择的道路决定了最终结局。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科研人员要多和睿智、幽默、正直的人士交流,才可能快速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和学术奖赏力,从而少走弯路做出重要成果。然而,在长期“圈子文化”的熏陶下,不少科研人员热衷于“拜码头”拉关系以此争名利,根本不看结交对象是否有真才实学。显然,这种江湖气的“圈子文化”既败坏了学界风气,更严重侵蚀着业内士气,必须坚决予以抵制!

今天是正月初五,愿大家驱走“五穷”迎来“五富”,以使明天更美好!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1272453.html

上一篇:新认识:胡焕庸线具有地震地质涵义
下一篇:如何表述国基本子的研究方案才能让人眼前一亮?
收藏 IP: 59.109.156.*| 热度|

39 黄永义 熊建华 范振英 檀成龙 褚海亮 郁志勇 梁发云 苏德辰 刘立 雒运强 武夷山 杨金波 吴斌 卜令泽 王恪铭 关蕾蕾 马军 李文靖 许珂 宁利中 刘宏基 王从彦 李务伦 赵志永 周阿洋 姚远 张明武 周忠浩 刘用生 丰成君 朱鸿源 蒋敏强 晏成和 苏力宏 强涛 史晓雷 彭真明 姚伟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