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如何撰写一份优秀的重要科学问题建议书?

已有 6647 次阅读 2019-7-3 15:15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学问题建议书

据悉,中国科协自2018年起通过所属全国学会及学会联合体,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了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征集发布活动。这是中国科协发挥自身组织和人才优势,研判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明确科技创新突破口,前瞻谋划和布局前沿科技领域与方向,服务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今后中国科协将建立长效机制,组织智库研究,有效整合和深度挖掘科协学术资源,引领中国科技界多提问题、提好问题,加强对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的导向作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今年,我们提交的科学问题——大地震机制及其物理预测方法,有幸从上报的700多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中脱颖而出,位列公布的20个其一。这几天,有不少学者询问我:“如何撰写这样的建议书?写作时应注意什么?”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下面,结合我们的“实战”情况,谈谈这些问题,期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科研主要目的是解决科学、技术、工程等方面的问题。科学问题是指,在一定的认知水平下, 存在于科学知识体系内和科学实践中有待解决的难题。大家晓得,提出和抓住问题是科研“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大科学家波尔曾指出:“准确地提出一个科学问题,问题就解决了一半。”重大科学突破往往始于凝练出重要科学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虽然解决问题很重要,但提出重要科学问题似乎更重要。

那么,何谓重要科学问题呢?在我看来,得满足:(1)若向前推进一步或解决之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2)其是制约某学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科学问题。一旦找到正确的“突破口”,则势若破竹,不仅能深入揭示隐藏在“黑暗”中的事物演化奥秘,而且能带动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跨越式发展。时常看到,某学者提出的科学问题虽有重要意义,但看不出“突破口”在哪儿,这说明对科学问题的凝练不到位,容易被评审专家“灭掉”。例如,掌握白血病发病和演化机理从而研发出药物治愈白血病患者,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都很大,但你得从建议书中告诉评审专家,哪些因素主控白血病的产生,其演化具有什么样的行为特征,如何证明你的基本认识是正确滴。否则,评审专家会认为你没有可行的高招儿能突破或解决如此难的问题,结果只能是“名落孙山”。

具体到我们提出的科学问题,其科学意义和应有价值是不言而喻滴,但为何长期对该问题未有突破性进展呢?这在建议书中必须涉及,但受字数所限应简明扼要,可这样说:“尽管国内外诸多学者在地震预测研究中已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由于未能掌握大地震的前兆、机制和规律,仍无法做出可靠的预测预报。”

接下来,得说说我们认识到的重要科学问题在哪?这也不能长篇大论,得用一句话总结出来:“我们汲取前人失败的教训,另辟蹊径找到了解决大地震预测科学问题的新途径,即澄清发震载体并认识其力学行为和演化机制,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其中建立发震载体损伤过程中体积膨胀点与峰值强度点之间的力学联系,是解决该问题的突破口。”

那么,上述科学问题凝练的到位吗?这得有证据支撑,不妨这样说:“以此为突破口,我们创立了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构建了一套大地震危险性评估及其中长期预测方法体系。运用该理论和方法,对各地震区标志性事件的回溯性预测效果良好,对某些地震区标志性事件的前瞻性预测已得到证实,这表明其具有可靠性。”

此外,还得说说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可举例说明。这一方面可让评审专家觉得建议者“实在”,另一方面觉得按建议者的研究路数持续做下去“前途光明”,有必要给予鼓励。

这样,就把科学问题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啦,可让评审专家一目了然进而做出正确判断。以此撰写的建议书,逻辑清晰、环环相扣、说服力强,自然在激烈的竞争中具有优势。

科学问题的凝练往往会引入新概念、带来新理论和新方法,其是构成人类知识体系的基石。当然,凝练出重要的科学问题,通常需要一个长期的深度思考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滴。对科学问题凝练的越深入,越能抓住问题的本质,越能推动认识水平的提高,越能提出普适性的新理论和易用的新方法,这就是凝练重要科学问题的价值所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1187915.html

上一篇:我团队提交的科学问题被中国科协选中啦
下一篇:[转载]受困于“常识”,就只能发现“常识”
收藏 IP: 59.109.158.*| 热度|

13 杨百存 杨正瓴 郑永军 张志镇 吴斌 苏德辰 李培 李东风 姚伟 胡良军 王少凯 张国宏 李剑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