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地震b值的物理涵义

已有 9548 次阅读 2018-12-8 10:13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地震b值, 物理涵义

Gutenberg and Richter(1950)提出的震级-频度关系简称G-R关系可表达为:

lgN = a - bM            1

式中,M为地震震级,N为震级不小于M的累积地震数,ab为常数。用通俗的话说,式(1)的意义是:大小地震的数量严重不成比例,即震级越大的地震数量越少,而震级越小的地震数量越多。

从事地震学和岩石力学研究的诸多学者,对大名鼎鼎的G-R关系应非常熟悉,可谓如雷贯耳、皓月当空。该关系中的b值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常被用作指示岩石断裂和地震危险性的指标。

那么,b值能否作为可靠的指标呢?要弄清此事,先得从其物理意义谈起。

关于b值的物理意义,尚存争议,如Mogi1962)认为b值取决于介质的非均匀性,但Scholz1968)则认为b值及其变化由岩石所处的应力状态决定。那么,究竟b值的本质物理意义是什么呢?

作为一名相当凑合的科学家伙,咱不能拍脑袋瞎整吧,得从力学角度着手探究其本质涵义。在2017年,我们基于断裂力学和分形几何,建立了如下关系:

m=2Dfc=4bc Df=2b     (2)

式中,mWeibull分布形状参数,其与岩石的非均匀性和受载条件有关,可作为反映岩石脆性破坏程度(脆性度)的指标,较高的m值表示较高的脆性度;Dfc为岩石体积膨胀点处裂纹空间分布的分维;bc为体积膨胀点处的b值。体积膨胀点是非均匀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征点,当加载至此点时,即使施加的荷载不再增加,岩石也会自发破裂演化至峰值强度点。嗯,岩石在该点的损伤行为往往支配着后续的破裂模式。上式说明,在体积膨胀点处,上述三参数满足一定比例关系,故认为b值是一个反映裂纹(断裂)空间分布特征或岩石脆性度的参数,其确实与岩石的非均匀性有关,故上述Mogi的认识大体上靠谱。由于脆性度与裂纹空间分布特征有关,所以b值本质上是描述岩石脆性度的参数。显然,这样的参数难以刻画岩石损伤累积程度,用之判断岩石断裂行为缺乏依据。

       接着,再看看b值与应力状态的关系。当岩石(锁固段)损伤至体积膨胀点至峰值强度点之间,由于岩石内部的裂纹丛集导致出现加速破裂行为,可能会出现某些可判识的断裂前兆。在此阶段,若b值可作为前兆指标,则能据此预测孕震锁固段在峰值强度点处发生的大地震(标志性地震)。换句话说,若在峰值强度点前,b值与应力状态有关且呈现出一定可判识的规律性,其可作为预测大地震(标志性地震)的指标。

鉴于此,咱先以室内受载岩样为靶子开张吧。写到此,脑海中不知怎么突然想起了唐春安教授在专著《岩石破裂过程中的灾变》中的经典词句:“无论是构造地质学中与变形和破裂有关的各种现象,还是大地震前后的许多现象,都可以在实验中找到它们的缩影。”考虑到b值难以准确测定,但由于现代CT技术的发展使得分维较容易测定,再借助于在Df=2b的定量关系,看分维Df随应力的变化就一目了然啦。

当岩样被加载至体积膨胀点与峰值强度点之间,采用盒维数法计算分维时,由于裂纹的丛集效应,随应力增大含有裂纹的盒子数略有增多或近似不变,故分维值呈现略有增长或近似不变的趋势,这与尹小涛等(2008)采用CT扫描观测砂岩破裂过程得到的结果(图1)一致。今年,我们也做了不同层理角度页岩样品的单轴加载试验,得到了与图1类似的结果。这间接说明b值对应力变化(应力状态)不敏感。没办法,b值不争气呐,在岩样断裂前其没有出现可判识的“涨落”特征或显著规律性,这意味着Scholz的观点不靠谱,也说明根据b值的变化预测岩石断裂行为缺乏可靠依据。

image.png

1 单轴压缩下砂岩裂纹分布分维Df与应力关系(尹小涛等,2008

以上谈了岩样Df值(b值)随应力增长的变化,下面看看地震区b值在大地震(标志性地震)发生前随时间是如何演化滴。以唐山地震区为例,说明标志性地震事件发生前b值的变化特征。取公元前1767年为统计时间起点t0,统计区间为(t0ti)(i=123……),运用式(1可计算(t0ti)区间对应bi值。从图2看出,b值变化呈现与图1类似的特征。简言之,每次标志性地震事件发生前,b值均呈缓慢增长的稳态特征,但震时(不是震前)下降,其中1668年郯城MS8.0级地震发生时下降最明显,1679年三河-平谷MS7.8级地震发生时次之。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尽管唐山地震区各标志性地震发生前b值呈现缓慢增长,但增长到何种程度会发生标志性地震,并不遵循确定模式,即没有规律性,故事前难以用其预测大地震(标志性地震)。这一变化模式不仅在唐山地震区出现了,在其它地震区也同样出现了,没发现啥新花样。

image.png

2 唐山地震区b值与时间关系

(数据分析时选取MS≥5.0级地震)

诸多学者(Smith1981;马鸿庆,1982Molchan and Dmitrieva1990)指出,某些大地震发生前的b值呈显著降低趋势。我们对其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因为b值计算主要依赖于时空范围的选择,在不能正确划定地震区和确定其当前地震周期开始时间的情况下,选择不同时空范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会得到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果。

嗯,差点忘了。“b值”委托咱给诸位带句话:俺只是一个反映岩石脆性度的指标,与大地震孕育过程没几毛钱关系,过去无故被大家厚爱好多年,深感歉意,故遁入空门矣。

参考(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1150486.html

上一篇:博士学位论文写多少页较好呢?
下一篇:单独评价某条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靠谱吗?
收藏 IP: 124.239.252.*| 热度|

6 苏德辰 吴晓娲 李培 杨正瓴 王媛媛 张国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