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luan

博文

一点石油历史

已有 6902 次阅读 2016-2-22 09:0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石油

             公元前3000多年,在中东远古时代,人们利用地表溢出的原油;古巴比伦人(现代伊拉克人)用石油来制造防水船只,也用来当作建造房屋的粘合剂;古埃及人还在制作木乃伊的准备阶段使用石油,可防止尸体腐烂。

       中国最早发现石油的记录源于《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南朝范晔的《后汉书·郡国志》载有关于“石漆”的记录,当时即指石油,并标明可燃烧的特性;晋代张华的《博物志》又指出这种石漆可以作为润滑油“膏车”(润滑车轴);唐朝段成武的《酉阳杂俎》记载石油已用作照明灯油;宋代,石油能被加工成固态制成品,石烛;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石油还可以与其他药物混合来治病。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人民还将石油广泛应用到军事上,唐朝年间,军民把“火油”点燃,烧毁敌人的攻城工具。

      当然,那时的人们还不知晓这神秘的黑色物质的真正用途。


      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打出了第一口现代工业油井,世界现代石油工业正式拉开帷幕。这口井率先采用了管道线钻孔技术,可以加深钻井。这口油井的成功,加大了当时的煤油需求,推动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新型工业的主流。

      全球的石油需求量随着汽车的问世而增加。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奔驰发明了第一辆汽车——“奔驰一号”。以汽油为燃料,是煤油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在这之后,亨利·福特曾许下诺言,要制造出所有人都负担得起的汽车。

      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在美国成立,1908年,他制造的T型福特汽车兑现了诺言,汽油的需求也随之猛增。到1911年,福特汽车开始了流水线生产,将汽车进一步大众化,同年,汽油的销售量超过了煤油,汽油需求的急速增长带动了石油生产的迅速增长。从1920年到1940年20年时间,世界石油的产量增长了2倍以上,汽车对石油产业的拉动功不可没。

      全球的汽车持有率日益上升,石油的衍生品汽油需求量也随之增加。

      1896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圣巴腊巴海峡首先采得石油。1947年在墨西哥湾钻成一口近海油井。

      1904年,伊朗产出中东第一批原油;1927年在伊拉克发现了中东第一个大油田——Kirkuk大油田,中东石油帝国序幕由此拉开;1938年在科威特、沙特相继发现特大油田。中东虽然不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石油的地方,但中东已成了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地。 但当时中东国家缺乏开采石油的专业纸盒必备技术,这就导致了一些西方国家的公司掌握了少量的探勘和开采的权利。

      1909,洛克菲勒创立的标准石油公司由于被控诉垄断,分解为38家公司,垄断一词自此萦绕石油。1927~1932年,壳牌、新泽西标准石油、英波石油三家公司签订一系列协议,形成最早的世界石油市场垄断组织,即国际石油卡特尔雏形。卡特尔(cartel)意思是商家或国家组团搞市场垄断,历史上著名的卡特尔组织——石油七姐妹包括:新泽西标准石油(后来的埃克森)、纽约标准石油(后来的美孚)、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后来的雪佛龙)、德士古(后来破产被雪佛龙吞并)、海湾石油(后来被雪佛龙收购)、英国波斯石油公司(后来的英国石油公司)、壳牌石油公司。垄断,到今天也没能和石油分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战显示了石油在国家国防方面的重要性,军用的坦克、卡车、和战舰都以石油为燃料。

      1914年德国军队直入法国首都巴黎,巴黎空防司令约瑟夫.加利埃尼将军紧急组织巴黎3000辆出租车连续运送一大波将士奔赴前线,成功反击德军,成为战争的转折点;英军1916年在索姆河战役中首次使用坦克,大破德军防线;一战期间飞机首次在战争中被使用,英法德意四国生产了20万架飞机。当今无石油,国防便无从谈起。一战期间,军事集团不断更新升级并扩张海军舰队,由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现代战舰从燃煤驱动转换为燃油驱动,战舰的速度和战斗力也得以提升。石油是当时大英帝国为数不多的匮乏资源之一,因此中东的石油资源就成为英国的战略重点。敌对国们也紧锣密鼓地确保自己的石油供应。

      1924年,美国人L.C.Uren撰写的《石油开发工程》出版,作为世界上第一部阐述油田开发的著作,这标志着石油工程开始正式成为一门科学。1919年德国人Ludger Mintrop发明了地震波勘测法,1941年苏联用涡轮钻具钻成第一口定向斜井,1947年美国出版世界第一部油藏工程专著《油藏工程原理》,1963年埃克森公司提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概念。对石油巨额利润的渴求,一直都是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一直密切关注中东地区增长的石油储备。1944年8月8日,《英美石油协定》签署,中东石油被英美两国瓜分,罗斯福说道:“波斯石油是你们的,我们共享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至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那是我们的。”然而这项协定的受益者却并不包括中东地区的人民。

      二战结束后,石油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商品,参战国都心知肚明。石油的控制权一直是赢得战争的关键。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宣告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诞生,克拉玛依这座城市也由此诞生。      

      1959年大庆油田被发现,次年,国务院组织了一大批人员进入东北松辽平原,展开大庆石油大会战。随后,华北石油会战、江汉石油会战、辽河石油会战,只要发现石油就有会战。到今天,石油都还是一门苦差,中国石油的发展史,亦是中国石油工人以血肉之躯当钢铁使用的血泪史。

      1967年,石油首次超越煤炭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该年,石油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当中占比41%,天然气占比19%,煤炭占比38%。石油在世界能源当中的地位愈加举足轻重,一提到能源,我们想到的第一个词一定是石油。

      1973年,赎罪日战争(又称为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攻击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爆发,由于西方国家在战争中支持以色列一方,欧佩克决定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

      石油供应量减少,油价翻了两番。全球经济遭受冲击,为打破中东垄断石油的局面,西方政府开始寻找其他的石油供应源。-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OPEC组织宣布向西方国家禁运石油,随后油价暴涨,引发石油危机,造成欧美国家经济严重衰退;从1972年至1974年,美国政府与沙特政府达成一系列协议,造就了石油美元体系,对日后世界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有句名言,“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石油专家丹尼斯.尤金更是放言,“石油90%是政治,10%是经济。”  

      西方国家依赖中东石油的程度仍然很高,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占领其油田是最好的证明。

      伊拉克与科威特之间的长期领土主权和油田所有权的争端最终导致了1990年8月的伊科战争(1990海湾战争)。入侵的伊拉克军队放火焚烧了科威特超过700处油田。在与伊拉克领导人外交谈判失败后,以美国为首的联盟军解放了科威特并占领伊拉克。确保石油供应是联合军队最主要的战略目标。

      1989年,埃克森公司的超级油轮“瓦尔迪兹”号在太平洋北部威廉王子湾发生严重的触礁事故, 26万吨以上的原油全部溢出,约260平方公里的海面被油膜覆盖,约490公里的海岸线被污染。该事故不仅促进了清除溢油技术的研究开发、双层船壳油轮的研制和溢油紧急行动组织的建立,也让石油变成了环保主义强烈谴责的对象。2010年发生的墨西哥湾漏油时间,原油泄漏量刷新了1989年埃克森的纪录,温室气体、雾霾、水力压裂污染,石油从业者再不敢多提“环保”二字。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开启美国石油工业的第一人,地球上第一个亿万富翁,身价折合成当今的美元约为3000亿美元,要知道2015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不过792亿美元而已。自1870年洛克菲洛创建标准石油公司以来,“豪”这个字就开始统治石油世界长达一个世纪,直到2015年油价狂跌,石油行业从业者开始大规模失业,“穷”这个字才开始走上石油历史的舞台。

      西方国家一直没有停止寻找开采石油的新方法,其中1998年的水力压裂法是最重大的进展,为人类石油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利用地面高压泵,向含油层挤注具有较高粘度的压裂液。当注入压裂液的速度超过油层的吸收能力时,井底油层上形成很高的压力,当这种压力超过井底附近油层岩石的破裂压力时,油层将被压开并产生裂缝,最终释放出石油。这项技术被政府高资助和高油价大力推进,其带来的利润也越来越大。美国石油生产效率显著提升,进口中东的石油量急剧下降。其他国家,比如英国,也在国内探索水力压裂法开采油气的可行性。

      2015年石油价格暴跌。如今国际油价的跌势难以阻挡。中东国家再一次利用石油操控世界石油市场,打响了贸易战,损害其他产油国的利益。

      全球经济的颓靡连带石油需求量剧减,阿拉伯产油国却并没有削减产量的意思,继续保持高产量,油价一路下跌。阿拉伯产油国意欲挫败其他石油生产国,比如美国、俄国和英国的石油,这些供油国都依靠高油价来获取利润。截至2014年底,国际油价已下跌超过40%,西方公司对新石油企业投资也正在减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67948-957769.html

上一篇: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下一篇: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故事
收藏 IP: 60.209.7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6: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