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xddro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xddroc

博文

如何评价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

已有 5835 次阅读 2011-2-23 05:44 |个人分类:科学哲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style

如何评价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

 

来科网游逛有些日子了,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收获颇多。尤其是民科学者的游击部队,不断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这些事实进一步说明科学史上的一个真理,那就是真正突破性的创新都是来自民间,而不是体制内。那些身处体制内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也在内心不断建立一个非体制的世界,在那个里面自由翱翔着探索真理。今日的科研体制本身是压制科研创新的。

 

科研本身是一种兴趣,是一种责任,是一种灵魂深处对真理的追求。而不是谋生的手段,不是炫耀自己的资本,不是一种庸俗的名利追求。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科研的精神和态度就决定了能否产生真正的科研成果,注意,是决定。金钱、设备、权力,不是也永远不会是决定是否产生研成果的必要条件。

 

科网有些老师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或者至少有初步的成体系的思想,比如张学文老师、吴中祥老师、鲍得海老师、李亚辉老师等,无不闪烁思想的光辉。尽管作为一个工科专业的博士生暂时无法读懂这些老师的思想,也就无法做出自己的评价。但我想提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比如如何判别全新理论体系的真假?如果是真的,如何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如何推广?如何面对所谓的科学打假?面对民科的创新思想,这些问题应该是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个人的一些思考如下,写出来供大家批判。

 

对一个事物的研究,一般程序是先观察,或者做实验,得到数据后,装入大脑,利用数学等相关的学科进行加工提炼,从而提出一些新的概念,新的理论(问:蚂蚁能做科研?)。对于一个全新的研究对象,对其所建立的理论体系随着研究的深入一般可以在名称上分为:论某某,某某论,某某导论,某某学这几个阶段(我们学校教的东西真的都到了“学”的境界了?)。当到了“某某学”的阶段,对这类研究对象的研究基本就形成了自己的完整理论体系了。理论体系从无到有是有发展过程的,对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的评价首先就要判断其处于哪个阶段。发展阶段的确定有利于我们自己认识清楚所处于的位置,防止盲目的骄傲自满。网络上有很多有思想的观点,但是大多停留在“论”的阶段,没有形成体系,只是零散的观点。理论自身的逻辑体系不完善这是网络上大多数新思想的一个不足之处(网络思想与书本思想的区别和联系在那里?)。

 

那如何评价成体系的理论和思想?个人的思考结果是可以从如下四个角度去评价。

 

1 理论体系逻辑结构封闭性原则

 

尽管形而上学式的形式逻辑在认知世界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我们常说的片面,静止描述世界的缺点,这一点鲍得海老师一直在研究和琢磨,即西方的形式逻辑在表达规律时存在的不足。但是任何成体系的理论必须用形式逻辑进行表达,即必须采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基本步骤来描述(除了形式逻辑还有什么逻辑?)。这时有人会说,咱老祖宗的东西好像不是这样的,老子的《道德经》,还有《易经》等,这些表达不是严格按照形式逻辑进行的,他们的概念是模糊的,不同人看了对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比如“道”“易”两个字就有多个版本的理解。我承认这种情况的存在,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我们祖宗的这种偏于形象逻辑或者叫辩证逻辑的思想在描述宏观事物的运动时是有点意义的,但是面对具体学科,比如物理,化学,数学等时候怎么用?(老祖宗的大脑很怪,形象逻辑和辩证逻辑到底是什么?)能用讲故事的方式去写一部物理学著作?再说,古代的思想在今天是很难准确用现代语言翻译的,这就使得这种思想在学习的时候很费劲,看半天也看不懂是什么意思,也许是我自己太笨了。我个人的看法是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必须用形式逻辑来表带,必须做到概念准确,判断得当,推理符合规则,否则就是“玄学”。

 

所以,我们讲的逻辑结构的封闭性首先是指形式逻辑角度的封闭性,而不是形象逻辑或者辩证逻辑的封闭性。

 

那什么叫封闭性,讲得俗一点就是把话抡圆了,不要有逻辑漏洞,让人抓着把柄。最好都做到数学学科那样,一切都是严格定义,严格推理,前呼后应,这就叫封闭性。(严格的逻辑封闭性真的存在?)

 

这里以李亚辉老师《唯信息论》为例说明。注意,没有人身攻击的意思,只是举个例子而已,说得不对请李老师原谅。我个人的理解是唯信息论的核心就是将世界上一切事物分成硬件和软件,软件就是程序就是思想就是信息,一切事物,包括人,人类社会,宇宙等都是按照一种程序在运行。从程序的角度去研究程序的一般原则和规律这就是唯信息论。我不知道我个人的理解是否正确。老师的思想确实很有启发意义,但是在表述的时候逻辑体系不封闭,漏洞很多,有些时候概念不清,很难看懂,这是我个人的感受,这就对李老师思想的推广传播极为不利。(唯物,唯心,唯信息,这个世界的本源能够用“唯”来表达?“唯”本身就不辩证了)

 

现在看,数学学科的逻辑封闭性是做得最好的,其他的学科或多或少都存在逻辑漏洞,这些逻辑漏洞本身就是促使该学科进一步发展的源动力。追求理论体系逻辑的封闭性是人类探索真理的一个永恒追求。但是逻辑漏洞的弥补不能盲目造空中楼阁,而要联系实际去思考。比如鲍得海老师谈到的“无穷小和无穷大是科学中的鬼”的问题,个人的一点看法是现实是不存任何悖论的悖论只会存在于人的大脑的逻辑中。我曾听到一个老师讲微积分中的极限理论是有缺陷的,他也提到爱尔兰大圣教贝克莱的批判,贝克莱称牛顿微积分体系中的“0”为“幽灵”,因为牛顿在需要“0”时,不管“0”多么小,就带了进来,在不需要的时候,也不管0多么大,一句话就给略掉了。这不符合数学严格逻辑推理的要求。马克思《数学手稿》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马克思认为没有必要引入极限,直接用0/0作为导数就可以,马克思认为零是可以做分母的。另外,好像数学家欧拉也曾说过零是可以做分母的。联系事实来看这个零的现实意义就得看我们古人讲的一句话“一尺之椎,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一根木头,不断的无穷对半分,这个过程要经历纤维素组织,细胞,分子,原子...等无穷的质变过程,这个时候,反过来对这个无穷对半分的过程进行积分求解木头的长度就面临一个问题,以什么单元为基础建立微分方程进行积分?那就是不同质变阶段必须以能表征他所处阶段性质的那个单元作为基础来积分,那个表征所处阶段性质的单元就是0在现实中的对应物。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理解为什么0可以做分母了。只是个人听到的一点看法,供鲍老师参考(鲍老师不断的问什么“存在”,我想没有静止的存在,一切都是过程,只是因为思考必须借助形式逻辑,于是在大脑中出现了“存在”的概念。研究存在的类别很有意思,研究“过程”的种类也很有意思。)

 

 

2 理论体系(逻辑)与实践(历史)的统一原则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的一个思想。他的基本意思就是一切历史都是人类同自然斗争,同人自身斗争的实践记录,那么人类认知历史的所得到的一切理论成果必须与人类的历史的统一。不能脱离人类的实践去谈理论,建立一套空洞的脱离实际的理论体系。并且马克思也强调人类的认知是没有止境的,随着人类实践领域的拓宽,理论自身也必须发展,一切以静止眼光看待一切所谓的权威理论体系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我们总想以静止的理论体系的对待这个世界,然而,事实是他在不断的变,痛苦有时候来源于把一切现存当永远。世界是变的,我们大脑的思想也得随之变,所以脑袋里就得装上十八般武艺,单纯用一种思想一种理论去面对变化的世界,最重害的是自己。不过装理论其实很容易,难在如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主席在这方面是个行家!

 

从这个角度去看待我们的全新理论体系,我们会发现,一部分所谓的全新理论体系完全是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建立的,或者只是依据部分历史事实建立,没有从人类整个已有记载的历史去考察这个理论体系的正确性。按照李亚辉老师说的,很多理论是先射箭然后画圈圈,而不是先看圈圈再去射箭(为什么有时讲道理时一个简单的比喻胜过一万个文字?类比为何有意义?他与分析综合有何区别?)。这句话正好是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另一个角度的表述。

 

先有逻辑还是先有历史?广义上的历史,也就是观察实验所得的信息,而逻辑是对历史信息的抽象加工),这个无所谓先后,两者是交互发展的。有时脑袋先有概念后去找历史验证,有时是先从部分历史抽象出概念,然后再推广去解释其他事实,这些模式都是可行的,但是凡是成体系的理论最终必须使得你的逻辑和历史统一(这是个理想状态,事实上逻辑只能永远逼近历史)

 

另外,在缺少事实依据的领域,一定要注意理论研究的局限性。比如《宇宙学》的研究,以人类目前的认知能力,我个人觉得是无法得出一个让所有人信服的理论体系,不管你逻辑体系多么严格,事实的缺失就注定这门学科是讲不清楚的,一定是公说公有理的局面。人类对很多东西是无法认知的,做研究的时候要有能力判断哪些是能出成果的,哪些是不能出成果的。当然这么讲有点世俗,对那些不为希望只为真理不惜一切去奋斗的同仁我们必须发自内心去敬佩他们,飞蛾扑火最值得看重的是那种精神。(许多事物人类是无法认识的,这是哲学和宗教产生的一个根源?比如既然无法认知造物主是谁,那就假想一个吧,这样心里有点寄托,总比无知好受,这样便有了宗教。人需要一个理由安慰自己,这是人和其他动物的一个区别。)

 

3 理论体系对相关学科的继承性原则

 

任何学科不可能离开前人的研究成果而独立冒出来,必须对历史上已有学科进行集成。比如概念的继承,不能盲目造新概念,很多时候你造的概念都是前人谈过的,并且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你再胡乱编一个就是捣乱了。再比如,全新理论体系在表述的时候,不能只讲自己的,不与前人的对比,好像你就是这门学科的开创人,你就是第一个研究的,写硕士论文博士论文都要求严格的文献检索,追本溯源去找源头,更何况写成体系的理论呢?其实在今天的研究里要找到一个前人没有研究过的问题是比较困难的。比如对系统思想的研究,就有很多个版本的成体系的思想,其实很多思想都是一样的,只是表述不同而已。系统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派系林立的时代需要真正的高人进行综合集成以此了结这个领域的各类争论,牛顿,爱因斯坦就是这样的人物。20世界初开始发展到今天的科学研究就到了一个需要冒出这种科研帅才的时代了。(世界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开篇语竟然也符合学术思想的发展历史?)

 

没有与对于自身理论体系相关的学科继承的全新理论体系是很难立得住脚的,也是很难在现有学术圈内推广,因为现有学术圈内仍在挥舞着你所研究的领域内的传统学科作为大棒,你不用新的理论体系解释他们大棒存在的缺点,那很可能一不小心你的理论就被他们打死了,或者根本就不理睬你的理论,永远拒之门外。(请那些手拿大棒的权威们好好想想)

 

4 理论体系需具备预测和指导能力的原则

 

任何理论不仅来源于对已经发生的事实的记录整理抽象加工,同时理论体系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判别标准是对未来的预测。股市期货等金融行业催生了一大堆经济理论,别看他们讲起道理来一套套的,都有事实依据,但是面对未来有几个敢保证预测准确的?在金融领域真正预测准确的理论是不能告诉别人的,因为告诉他人自己就挣不到钱了,自己的理论就失真了。金融领域的第一原则就是少数人挣了大多数亏损人的钱,这才是真理

 

我们的理论能够对你所研究的对象进行预测和指导吗?这是全新理论体系建立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解释世界最终是为了改造世界,一切都是为了人类幸福服务,科学也是?)

 

结语:反对借打击伪科学之名盲目打击科学理论的创新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对于新的理论体系的成长是要经历几个阶段的,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其初级阶段不能一棒子打死,要扶持,要鼓励布鲁诺因宣扬哥白尼的“日心说”被罗马教廷活活烧死。康托因创立现代数学基础“集合论”而遭非难,被当时数学权威克罗内克列为打假对象而终身抑郁而死,这样的事情难道还要出现吗?一个想法好比一棵种子,在他生根发芽的时候,需要的是理解支持,至于他能否长成参天大树,那就看种子的自身的能力,但是作为旁观者要鼓励要帮助浇水。科学的进步就是无数个思想的种子促成的。(你有过思想的种子吗?那就是脑袋里头的闪电)

 

同时,科学发展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很多时候真理和谬误是伴随前进的,高级谬误对推动真理认识的前进是有很大的帮助意义的。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一开始就是完善的,都存在各种逻辑漏洞,发现逻辑漏洞就是提出了高级谬误,尽管没有能力解决,或者解决方案可能是错误的,但是他至少提出了问题,看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能看出书的问题才是好学生)

 

从以上两个角度看,我个人是反对盲目的打击伪科学的。人类的认知是不断进步的,传统学科必然要被新的学科体系所取代或者完善,这就需要鼓励人们不断去探索,这个探索就不可避免出现错误或者不足,这个时候盲目把这些思想打击成伪科学,这是对人类科学事业的犯罪。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9894-415631.html

上一篇:听说这里热火,过来凉快凉快!
下一篇:我是谁——如何避免迷失在信息世界
收藏 IP: 80.212.213.*| 热度|

5 刘立 鲍得海 陈辉 胡宝群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7: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