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MK

博文

1982年的河南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专业课试卷

已有 3981 次阅读 2014-5-11 22:28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1982年,我从郑州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第三次报考研究生。报考学校是河南大学(当时名为河南师范大学)。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那年的专业课试巻不但今天看来难度较大,当年也令考生挠头。

试卷满分一百分。第一大题40分,包含有二十道知识性小题,每小题2分。有一道题是“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这是人们用来形容清初昆曲流传之盛的一句话。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中,关于这句话专门有一条注释。我记得很清楚。自认为回答比较完满。记得我当时的答案是:

 家家收拾起,出自清初传奇作家李玉的《千钟禄·惨睹》一出【倾杯玉芙蓉】曲: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按括号中以下数句未答在卷上: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不提防出自《长生殿·弹词》的【南吕一枝花】:不提防余年值乱离,(按括号中以下曲句未答在卷子上:逼拶得岐路遭穷败。受奔波风尘颜面黑,叹衰残霜雪鬓须白。今日个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揣羞脸,上长街,又过短街。那里是高渐离击筑悲歌,倒做了伍子胥吹箫也那乞丐。)这两句是说,当时这两出戏家喻户晓,人从皆知。

写了一百多字,才得两分,真不容易。记得二十道题中,完全不会的有两道,有一道答得沾点边,不完整。

第二大题20分,内容是出自先秦各种经典的片断。要求断句和解释加点的字。只记得一句: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我自以为答得比较正确,但当时不知道出处。后来才知道出自《尔雅》。

第三道大题20分。内容是:从家世、生平与创作诸方面比较杜甫与白居易的异同(要求举例说明)。

第四道大题20分。内容是关于下面的一道没有写出题目的诗: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试题要求考生答出以下几问。第一,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第二,这首诗作于何时何地,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三,这首诗用的是什么韵。第四,划出这首诗的平仄,如果有拗救,请指出。

   这最后一题,刚看到时头都大了,因为从来没读过这首诗。本科的文学史教材和古代文学作品选都未选录。诗篇连题目都没写(考试结束后,查出是杜甫的《宿府》),如何回答?冷静下来以后。回顾所读过的唐诗(当时从风格判断是唐诗),慢慢悟出是杜甫的诗作。应当是作于安史之乱中,客居四川之时。当时杜甫在严武幕中。解到这一步,下面就好办了。这要感谢郭沫若。当时他在《李白与杜甫》这本书中对杜甫极尽揶揄之能事,给我印象深刻。关于杜甫与严武的关系,我最早就是从这本书中了解的。这首诗用的是韵,倒不是因为本篇第一字是字(当时想不到),而是因为我知道字属寒韵。平仄我也划出来了。因为早年在母亲所存《诗词格律十讲》之类的书中有过印象,本科时,又在许梦麟老师的音韵学课上学过。

   入学后,华先生曾对我说,这道比较难的题是他出的。记得很清楚,华先生慈祥地看着我,笑着说,你答得很好。答得很好,也只得了78分。当年改卷的要求之严今天无法想像。(据白本松老师多年后对我说,许多考卷高文先生一看就来气,打个零分扔到一边。)

那场考试,把我累坏了。十六开的试卷纸,我用了十八张。考场设在郑州八中。出了考场,我在学校操场的篮球架下面,还有人以为我出了什么事儿。2004年,周口师范学院挂牌(由师专升格师院),请我去捧场。还把我的照片与教育部来的司长,省教委领导等的照片一起刊登在该校学报的纪念号上。仪式结束的那天晚上,文学院宴请。忽然,来了一个人,大家都站起来。叫他李书记。他笑着对我说:“你不认识我,咱们是老同学。我是历史系的,本科毕业那年,咱们曾在一个考场考研。记得从考场出来,你躺在篮球架下面。”接过名片来,名李军法,是该校的党委副书记。我的洋相二十多年后老同学还记得清清楚楚。可以看作我当年奋斗的一个注脚。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1888-793501.html

上一篇:在国科大观看“人民音乐家马可作品音乐会”
下一篇:50年前听到樊映川的名字——附:为《漫谈》一文出校
收藏 IP: 60.247.41.*| 热度|

2 尤明庆 ppp66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2: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