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MK

博文

光明日报2016年10月14日《文学遗产》版的编者按

已有 4690 次阅读 2016-10-15 21:20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昨天,即2016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第15版《文学遗产》发表了一组研究汤显祖与《牡丹亭》的论文。作为这期专版的主编,我为这组文章写了编者按。因为版面限制,报纸在发表时,对编者按的原文删节近一半。现在将原文发在这里,作为一个纪念。今年是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这两位戏剧大师逝世400周年,中国和英国都组织了纪念活动。这组论文也是这一活动的组成部分。我们在尽自己的力量,为文化建设作一点贡献。


常读常新:作为文学经典和艺术经典的《牡丹亭》(按语)


姚小鸥


  今年是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本版组织了四篇文章,以纪念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戏剧家。这四篇文章都是殚尽心力之作,显示了古代戏剧研究最新进展的一个侧面。      

《还魂故事的创造性转化》一文,考校文献,分析了汤显祖对前代各类还魂故事交互为用,编排增饰,糅成《牡丹亭》情节骨架的过程。文章指出,作者不是新瓶老酒,拼凑旧说,而是倾注满腔热血,描绘出了杜丽娘执著与刚毅的生命意志,使之成为戏剧史上血肉丰满、永生不灭的艺术形象。可谓旧题道出了新意。

“梦”是《牡丹亭》重要表情符号。《<牡丹亭>中的时空穿越》指出,柳、杜二人梦境的安排,附带着作者对于舞台形象与诗意符号的铺排机心,将两个不相关涉的人物线索以双线交错的形式勾连一起,在传奇文本的传统结构框架内,使男女主人公展现出各自的人生轨迹,构成该剧最具诗性表达的戏曲结构。充分显示了汤显祖在艺术哲理方面的超前意识与不世天才。

《惊梦一刻:<牡丹亭>的演剧性与汤显祖的舞台意识》一文,对该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经典片断“惊梦”作了巧妙的学术切入。文章从“惊梦”的舞台设计的入手,对柳、杜二人的春梦何以惊破,意义何在,作出了鞭辟入里的艺术阐释。文章以小见大,论证过程及结论都值得玩味。

 《汤显祖的唱曲活动与曲学修养》一文涉及汤显祖及《牡丹亭》传播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即汤氏的撰曲立意与当时其他曲家的矛盾究竟何在。文章叙述了汤显祖唱曲、教曲与撰曲的历史,表明汤氏绝非不谙韵律,而是在如何学习、吸收北曲的问题上与吴江派有根本分歧。这是一篇在写法上看似平常,其实不落俗套的用心之作。

 今天,对《牡丹亭》这样一部四百多年来常演不衰,又议论纷纭的戏剧名作,有没有勇气再行深入研究?在前人汗牛充栋的论著面前,还能否再出新意。文章的作者给出了答卷,优劣读者自会判断。我想指出的是,这些作者,既有扛鼎一线的著名中青年戏剧研究专家,也有刚刚步入戏剧艺术殿堂的后起之秀。他们能够沉下心来,奉献出这样的成果,是可喜可贺的。当然,对于汤显祖这样的艺术伟人,对于《牡丹亭》这样的艺术经典,这几篇文章涉及的仅仅是《庄子》所言“偃鼠饮河”而已。何况常读常新,乃是经典所以为经典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光明日报》2016年10月14日第15版《文学遗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1888-1008946.html

上一篇:项羽的兵法著作
下一篇:我是谁?
收藏 IP: 111.200.18.*| 热度|

5 史晓雷 尤明庆 李轻舟 李竞 pppoe20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