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普鲁斯特的“编译世界” 精选

已有 5083 次阅读 2019-7-22 15:40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臧小佳, 科学出版社

 

艺术作品如何实现“两个世界”的关联,是每个艺术家必须处置的根本问题。这两个世界就是现实和艺术。古往今来的艺术家,无论是摹仿、再现或表现,目的都可归结为重构世界。重构,意味编码的转译,只不过现实主义者从外在表面形态上下手,表现主义者从内在心理真实上开拓。臧小佳的《音画与时日——普鲁斯特与绘画、音乐及艺术哲学》一书,就意在揭示普鲁斯特创造“编码世界”的所有尝试:如何实现绘画、音乐与文学的自由转译,怎样诞育了全新观察感受模式。

 

换言之,普鲁斯特的伟大在于培养了全新的读者,教会他们打破与作品交流的既定观念。为了一种艺术哲学和美学理想,作家可以“借助其他艺术手段,或打破艺术形式壁垒,以及突破与观众或听众交流的既定方式,将内在的、主观的、超验的、现实的、混合着记忆与未来的、追寻真理的个体世界全面而深入地加以呈现”。普鲁斯特探寻的正是艺术中的美与永恒,并把它们视为最大的真实性、现实性和物质性。从而,臧小佳描述了普鲁斯特与唯美主义的亲缘关系,“正是这些有画面、有节奏的呈现构建了感知的存在,让感知符号成为渐趋消逝的物质的坚实存在——牛奶的泡沫、作响的钟声、去皮的芦笋——是艺术让这些颤抖的物质被封装在‘美’的风格之中”。

 

美的发现和探寻世界真实性,就成了一种对应同构关系。在《追忆似水年华》里,普鲁斯特有三个分身的“代言人”:画家埃尔斯蒂尔、音乐家凡德伊和作家贝戈特。而《追忆》的叙述者试图成为这样的艺术家,借由音乐、绘画等形式元素,找到写作里的“非自主记忆”。有意味的是,臧小佳将普鲁斯特的编码重构,分成了两大召唤形式。那就是绘画作品中的色彩光线,与时间回忆、印象直觉、爱情现实相关联;音乐作品与内心的间歇、意志的本质相联系。这样,普鲁斯特就在文学的背后,奠定了一种艺术哲学。《音画与时日》的最大关切,正是阐释普鲁斯特如何让艺术通往哲学,怎样依赖直觉通向智性,从间歇断开,跳出时间的绵延,最终超越生活表象,深入到世界的意志本身。显然,他把艺术上升到了哲学高度。

 

这显然与我们对普鲁斯特作品最初的认识产生了距离:通常我们将《追忆》视为满足心理和感受的诗学方法,意识流的写作仅仅被视为一种技巧。臧小佳则考掘出技巧背后的承继与超越。那就是深受柏格森启发,又超越了绵延的时间统一体,切进到叔本华的意志世界。这一切都借助于音乐,“同柏格森绵延并延续的时间相比,普鲁斯特的时间是间断与间歇的”。“凡德伊的音乐特点便在于此,无论是奏鸣曲用短促的呼唤,将纯净延绵的长线切成碎段,还是七重奏将散乱的残音融入同一隐形的调号”。在文学中重述音乐碎片,就是用切割、拆离音乐的手段,实现跳出绵延的一个个瞬间时刻。如此,《追忆》里的记忆、印象就带有“超时空”的色彩,重现、寻回一个既逝去,又永恒的世界,就成了可能。

 

《追忆》里对音乐的迷恋描摹,建立在一种对叔本华哲学的认同上。普鲁斯特对瓦格纳的接受,使他把音乐当做通往本质世界的途径,“音乐正是一种表象,是意志的瞬间表象”,“必须脱离于时间之外,让自己的小说成为哲学、文学和美学的单纯载体”。这样,我们不难理解,音乐对小说的渗透到底意味着什么,普鲁斯特在用音乐“启示”世界,达到一种超验性。与此相对应,小说对绘画艺术的移置借用,直接造成了一种符号世界的交换,一种抽象性的赋形活动。从观看绘画到书写绘画,普鲁斯特培养了观者崭新的接受模式。印象成了小说与绘画交换的“通行物”:绘画把印象变为色彩,表现心理的距离与自然的深度。“那些印象以具体的形态、色彩和气味迫使我意识到严峻的责任:我必须努力找到隐蔽其中的东西”。


普鲁斯特借助绘画,把小说文本当成了“调色板”:调和着直觉、印象,实现了视觉艺术与语言艺术的统一。“他希望揭示一种平衡,或是等价关系”,这正是符号系统的交换,原本修辞学上的“通感”,被赋予了回忆、感知、思想和情爱重重叠叠的构图。它们像光斑、色块一样散射交织着,这正是印象主义绘画,点彩派技法在小说中的映射。它们呈现了语言的状态,有自己的文法。换言之,普鲁斯特将色彩和光线,视为一种精神性的质料,它们被赋予了智性和反思力量。这是可见性和不可性的统一,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结合。正是通过印象主义绘画,普鲁斯特的写作更贴近胡塞尔的现象学,用直观的印象还原生活的本质,体验那种事物的“意向性”。作家感知的材料,都是某种即刻的材料,它借助图像画面,唤起非自主记忆,具有重要的中介功能。


 

臧小佳描述了普鲁斯特重新“编译”的世界,高度自由的精神,横跨各种艺术门类,实现象征交换,让人陶醉。“它能让‘憧憬’的心情转换为提香笔下的威尼斯;让‘顿悟’成为维米尔的《代尔夫特风景》中一块小小的黄色墙面;让‘欢乐’变成瓦格纳的一曲《帕西法尔》”。




bookfile (1).jpg


音画与时日:普鲁斯特与绘画、音乐及艺术哲学

作者:臧小佳

责任编辑:任俊红,南一荻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4

ISBN:978-7-03-057062-8


马塞尔·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将人类感官融于艺术与想象,使其小说作品像宏伟的教堂,似交响乐,如浮世绘。普鲁斯特笔下反复出现的绘画、音乐,以及艺术家形象,其实是生命、时空、内心世界与艺术哲学之间无尽的探究思辨,才使这部小说呈现出可见、可听、可感的成百上千个世界。与其说“追忆”关乎时间,不如说它关乎艺术,因为艺术能超越时间,是重现“似水年华”的方式,也是认识自我的方式。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8739-1190615.html

上一篇:变废为宝:这种催化剂将二氧化碳光催化为甲烷 | NSR研究论文
下一篇:酒香氤氲何处起?是什么决定了白酒的万般风味?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2 黄永义 刘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7: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