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wufp 真实,自由,诚挚,平等 (个人天地,纯属消遣)

博文

研究生首先要学会怎么做 精选

已有 11756 次阅读 2012-9-15 09:25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 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两天的博文被喷得狗血淋头,我倒是不在乎别人喷,也不在乎在我头上喷啥,但是,很在乎的就是这些导师们居然分不清研究生应该学会什么,竟也冠冕堂皇地带着研究生,号称培养人才,甚至连已经是当了什么士的人都是这种论调,这也就是钱学森之问的根源所在。
        那种把发现问题当成科研或者创新第一步的人,小人之心度之并清澈一点的解说一下,就是自己要忽悠钱,或者忽悠到了钱,需要交差,而自己又没有什么想法,连做什么都不知道,希望研究生们能够用他们的智慧给自己找个能写成论文的题目,号称发现问题,完成之,并发表。
        在科研三件事(做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样)中,教授应该把握做什么和做成什么样的问题,在怎么做里,开始由教授指导,到了博士阶段,哪怕是到了临近毕业,应该由学生来负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慢慢地领悟科研的过程,不仅学会怎么做,并从中理解,一篇文章应该做成什么样,一项技术又该做成什么样。至于做什么,不仅要考虑自己的专业特点,也要考虑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前沿,还需要考虑在不忽悠的情况下如何才能生存的问题,更重要的,基本的科学伦理就是做什么的问题,包括如何报答社会,如何让科研为社会和人类本身服务,不管是提高人类认识还是改善生活,都是科研的目标与责任,这个不可能由学生来考虑,是教授的责任。那些科研首先是发现问题的说法,其实是教授懦弱和无能的表现,难听一点,就是不学无术并带有毫无责任感的无赖心态。
        有价值的科学和技术问题都是明摆着的,不管是我在上篇博文里面罗列的那些问题,还是LIXUEKUAN老师提出的诸如固氮、手性合成技术问题,还是很多年来一直热闹的高效催化和太阳能问题,明摆着的都是技术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是如何实现的手段和解决方案,在前进的路上,如果还存在未知的,那就需要进行研究的基础科学或者技术问题,那些不是发现的,而是遇到的,而且大多数只是技术问题,是方法论上的问题,而不是认识论的问题。
        如果说,我们为什么落后,为什么啥都不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敢为人先,不敢去想,更不敢去做,害怕自己的前程和金钱因为“不着调”的研究被耽误,私心太重;还有就是科研评价政策也鼓励私心扩张,因为政策是学官们和大牛们权力寻租的工具。我之所以强调要有点匪气,就是妄图踢掉这个寻租工具。一个无效的鱼饵是钓不到鱼的,而上钩的鱼基本上都是会下油锅的,被放生的很少,除非刚巧被老蒋之流看见。
        金拓老师说,在一个三级学科上,只要有一个课题组滚刀肉似的活着,坚持着,这个领域就不会落后。我是非常同意和赞成的。十年前,我对我课题组的几个成员就说过,在世界上,即便是产生最先进技术和材料的研究机构,一个材料或者技术的课题组也就是4~5个人,大家都是两个肩膀抗一个脑袋,能有多大的区别?区别就在于:1、敢不敢坚持;2、有没有想法;3、思路是否全面严谨。当教授的只要认定自己想的没问题,那么所谓的难题就是一个柴火炖老猪头的问题,只要坚持炖,猪头总会烂的。
        不管还有多少人来喷,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科研要做明摆着的问题,那些才是有价值的;要思考和发现的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术路线;那种靠学生发现的问题都是不靠谱的小问题,是不足挂齿且只能用于写篇文章交差的无病呻吟。如果年轻人中真有发现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能力的人,估计他不会来念研究生,早就鲜明的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志向。我从不会因为他们年轻就认为他们是学生,而是把他们当做大师,即便他们不到20岁。
        研究生首先要学会解决问题,在学习中凝练和归纳科学或者技术核心的能力,为以后明白做成什么样和做什么做好准备。

        如果把我国需要的材料制造和加工技术做到领先于世界,人家都要从中国进口,我看什么日美同盟,什么美国重返亚太,都只是帝国主义的一厢情愿,而我们也无需整天举着纸老虎炫耀:我又在美国佬的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看到了一个中国人不画老鼠会画老虎的基因。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1814-612933.html

上一篇:科研真是先发现问题吗?
下一篇:先学会吃饭
收藏 IP: 123.113.43.*| 热度|

75 李学宽 余昕 陆俊茜 刘明颖 魏武 王建设 马红孺 武夷山 蒋继平 罗教明 褚昭明 徐满才 张资平 张波 吴浩宇 徐晓 杨秀海 郑永军 赵美娣 孙凌 曹贺贺 黄晓磊 周跃明 孔梅 曾泳春 惠小强 罗松 印大中 叶长辉 孙学军 秦川 万振华 苏德辰 曹聪 安海龙 吴锦宇 陈森林 张云 曹俊兴 曾新林 王晓明 李宁 郭建新 韦玉程 何士刚 许有瑞 杨月琴 蔣勁松 陈湘明 杨正瓴 曹广福 陈小润 师耀利 赵增典 阎建民 许培扬 xqhuang shehuiguanli lingling101 anran123 bishuiroubo zhanghuatian lftkf weibin314 zzjtcm airuqi xiaxiaoxue86 bridgeneer yxh3161 biaomiankeyan hao llliu DANIELGOLF muchao327 myydd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